恐音症是个什么鬼?

蝌蚪五线谱 2017-09-28

  不愉快的声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饭时发出的咀嚼声或者同事敲笔时发出的声音都属于我们听觉环境的日常组成部分,而这些声音显然大部分都被我们忽视了,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声音却让他们特别地不愉快,甚至无法控制地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对声音的厌恶又被称为恐音症。不过,恐音症是否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精神疾病,目前仍存在争论。在很多场合下,许多患者都会选择隐藏他们因这些常见声音而产生的极端情绪。然而,最近相关研究人员对恐音症的研究兴趣大大增加,他们鼓励恐音症患者尽量承认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某些声音反感,同时也希望医学专业人士能够接受,患者对其他中性听觉刺激的反应其实对他们自己来说才是真正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在过去的十年里,研究人员展开了一系列旨在描述恐音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和诊断标准的研究,尽管很少有试图研究恐音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关于对声音反感的相关描述

  在20世纪早期,自从“恐音症”这个术语出现之后,研究人员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通过与病人交流来了解相关症状。但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某人是否患有恐音症,所以其患病率很难确定。不过,研究人员还是发现,恐音症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没有性别差异,发病率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最常见的导致患者发病的声音有进食时的咀嚼声、呼吸声以及类似打字或者敲笔发出的重复的声音。当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患者常常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异常的愤怒和厌恶感,而这些行为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不合群的表现。因此,恐音症患者一般会努力抑制住自己烦躁的情绪,试图让别人看不出自己有什么不同,偶尔也会有些语言或者行为反抗。其实这些反应表现为明显的生理唤醒,并不是心理问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恐音症患者对听觉刺激有着过多的皮肤传导反应,而具体反应程度的大小与参与者对声音的感知程度有关。

  未知病因的障碍?

  恐音症的症状和其他一些临床上公认的精神疾病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恐惧症。一些患有恐音症的人同时也表现出了其他的精神病症状,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疑病症、强迫症或者饮食失调。尽管有些专家建议,恐音症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疾病,但是目前还没有被纳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生密仁•埃德尔斯坦(Miren Edelstein)也研究了恐音症,他解释道:“之所以官方没有将恐音症视为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是因为它确实和其他一些精神病有着一些相似之处。然而,尽管有些恐音症患者确实表现出了某些现有疾病的症状,但是也有很多人并没有任何其他疾病。由于存在这种差异,我不相信有某种现有疾病可以完全解释恐音症患者表现出的特定的症状。”

  图片1

  恐音症患者的大脑

  尽管研究人员对恐音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很少有人试图去研究恐音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人员怀疑,恐音症不是一种简单的听觉障碍,而是源于大脑听觉系统的异常注意力和后期情绪处理。一个小小的脑电图(EEG)研究对这个解释提供了初步的支持。在一个奇怪的听觉病例中,当出现意外的声音(令恐音症患者反感的声音)时,患有恐音症的参与者的N1诱发电位要比正常人的小,而前意识P1成分却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这表明,N1参与了早期的注意力和感官变化的检测,这导致听觉处理的早期注意力信号发生异常,这可能就是恐音症的患病原因。有趣的是,N1的峰值与冲动、滥用药物和躁郁症也有关。

  最近,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检查恐音症患者的大脑活动,外界声音分别设置为中性的、令人不愉快的以及具有刺激恐音症患者发病的特征的。结果发现,比起前两种声音,最后一种声音让恐音症患者最痛苦,而对于正常人来说,这种特征性声音和令人不愉快的声音同样恼人,这证实了恐音症患者确实有对声音的选择不耐受的特征。

  最常见的导致患者发病的声音有进食时的咀嚼声、呼吸声以及类似打字或者敲笔发出的重复的声音。当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患者常常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异常的愤怒和厌恶感,而这些行为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不合群的表现。神经系统科学新闻网站(NeuroscienceNews.com)的图片来源于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

  更重要的,在听到那些特征性声音的时候,恐音症患者脑岛(脑岛为大脑的岛叶,影响脑干的自动功能)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而这个脑部活动给患者增加了更多的痛苦。此外,脑岛和脑部其他与注意力和情绪有关的区域之间存在功能性连接,对于恐音症患者来说,这个连接也会在听到特征性声音时发生变化。尽管脑岛在大量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很复杂的作用,不过,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脑岛的部分功能,其中包括对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内在了解。这些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恐音症的致病机制与大脑网络支持拦截的病理激活有关。

  埃德尔斯坦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直到最近,各种文献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认为,这次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研究恐音症,可以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同时,研究结果和行为研究中关于恐音症的叙述也符合得很好。”

  也有人提出,恐音症患者大脑连接的改变可能和联觉类似,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字母“A”和红色有关,即形状和颜色产生了关联)。理论上,对于恐音症患者来说,这种错误的改变增强了神经连接,从而导致大脑感官和情绪区域的异常联系。不过,这个假设还没有测试过。

  对恐音症患者的安慰

  鉴于恐音症才提出不久,相关的研究也不多,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不过,这为认知行为治疗和反复调节训练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令人开心的是,相信在进一步研究恐音症的心理学概况和神经生物学基础之后,恐音症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蝌蚪五线谱 编译自neurosciencenews,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