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瞄武器——线膛与滑膛的战争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9-06-10 作者:谢安

  现代枪炮的内膛一般来讲几乎只有两种设计方案,也即线膛和滑膛。滑膛炮和滑膛枪在火药武器诞生之初便出现了,而且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了膛线在稳定弹道上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原因直到1840年左右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线膛炮和具备实用性的线膛枪。其实膛线本身并不难,据笔者所知即使是那个年代用人刻出膛线也未尝不可(事实上到今天也有手工刻膛线的工匠而且很多使用者更青睐于手工膛线),甚至于到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伯莱塔公司依然经营手工打造枪械的营生(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依然坚持手工雕刻膛线),然而当年的设计师们确实面对着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图中即是伯莱塔公司“手工打造”的一款猎枪

  历史上的困难

  我想各位应该有很多人看过关于“排队枪毙”时代的电影,很明显士兵们在用那种前膛枪射击时大概要经过如下步骤——立起枪身、装入火药、捣实火药、从枪口放入弹丸,到这就行了,最大的问题就在这了。

  

  图中红衣军所使的便是典型的前膛枪

  众所周知线膛枪的设计思路是用膛线带动弹丸旋转以便使弹道更稳定进而提高精准度,这就意味着弹丸一定要能与膛线接触、摩擦,也就是说弹丸的口径必定要比枪膛(或炮膛)的阳线直径更大才行。那么这样一个弹丸如何从枪口进去?设计出前装线膛枪的先生们也没什么好办法,于是使用者一般都能领到个锤子以便把弹丸砸进去。所以,膛线本身不是问题,需要的是在装填方式(后膛装填)、击发方式(击针和引火药)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来配合膛线的使用,这几百年来他们对付的实际上并不是膛线而是这些东西。

  于是直到1840年左右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线膛炮和具备实用价值的线膛枪。此后百余年间线膛武器成了主流,直到近几十年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让滑膛武器在一部分领域(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方面)内重新占据了市场。令笔者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最早的那门线膛炮居然是热爱和平与意大利面的意大利人设计出来的,准确的说是一位名叫瓦卡利的意大利陆军少校,所以我们称这炮为瓦卡利炮。

  坦克炮与反坦克炮

  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可以说是火炮种类中最奇葩的两个,这两个东西几乎只为提供更高的穿透力而活着。其他的事想让他倒也不是不能办(只要更换弹种即可),然而在设计上几乎百分之百要优先考虑穿甲能力。在只有老式穿甲弹的年代这个领域同样是被线膛炮占据着,直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出现。

  

  图为飞行中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这种炮弹不用膛线带动自转来获得稳定弹道而是通过炮弹上自带的尾翼来稳定弹道,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膛线的存在会对这种炮弹带来麻烦,他没必要旋转而且现有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无法使旋转中的弹丸具备稳定的弹道。另一方面是刻膛线工作量比在一根枪管上刻膛线要大得多,这意味着线膛炮会比滑膛炮多花费不少的工时和金钱,而且这无法提高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最重视的穿甲能力(甚至会因为膛线的摩擦而降低初速进而降低穿甲能力)。

  于是各国很快就从线膛炮改成了滑膛炮,唯一的例外是英国人,很多年前已不知有多少人告诉读者们“现在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搞线膛炮的国家”(请暂且忘记那些已经上了岁数的老爷车或者炮),但笔者如今却要说,英国现在还是这样。

  

  图为英国挑战者2坦克

  很多人都不理解英国人干嘛到现在还保留线膛炮,不过笔者曾在一套英国人所编写的《战场武器系统与技术丛书》里见到过对此的一些解释(笔者也不知是真是假,现靠印象转述如下):“现在各国基本上都是用的滑膛炮,这是个优点很明显的好武器,而且北约各国里入了我们以外几乎都用的滑膛炮,如果我们也用滑膛炮的话在通用化问题上就能前进一步。但如果我们用线膛炮的话就意味着我们的潜在敌将不得不防范两种武器,这会使得他们在装备制造上不得不多考虑一些、多花费一些资金,这在总体上会对我们具有一定优势,因为他们将不得不为我们这很少数量的线膛炮而给数倍乃至数十倍与我们的装备做一套额外的防护。”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谢安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划重点

  卡瓦利后装炮:文中所提到的意大利陆军少校卡瓦利所设计的“卡瓦利炮”是世界上第一门后装线膛炮,由于具备膛线、后膛装填、锥形弹头等现代火炮中的设计思路所以被认为是从古代火炮向现代火炮过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