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射程即正义”?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9-06-10 作者:谢安

  “射程即正义,口径即尊严”,这话几乎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梗。笔者不怎么太赞同后半句,406毫米的舰炮炮弹和一个冷战期间的的微缩型核弹哪个威力大?当然这有些抬杠之嫌。但是前半句到现在却几乎可以说是真理了。

  一寸长一寸强

  对于远程武器而言射程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在战争中人们最想要的结果是怎样?当然是我能随便收拾你你却打不着我。这种想法很明显地体现在远程武器设计上,无论是榴弹炮这种远程压制性火炮还是山、野炮乃至之前曾提到过的除了穿甲能力啥都不在乎的坦克炮与反坦克炮都是这样。不过反坦克炮有一个特性,他们确实除了穿甲能力几乎啥都不在乎,但穿甲能力和射程的需求最后都能归结到同一个需求上,即对炮口初速的需求,如果不是这样笔者有点怀疑反坦克炮的设计人员是否会愿意牺牲射程来提高穿甲能力。

  一些高射炮也有类似的特点,因为需要对高空目标射击所以他们所发射的炮弹具备很大的动能,于是只要换装成穿甲弹就完全可以对付地面装甲目标,其中最好的、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德国人的88炮,这种能将88毫米炮弹射上万米高空的火炮在平射时表现上佳。

  

  图为德国88炮

  在战争中射程上的差距会给一支军队带来决定性的优势或者劣势,这点在“上帝之鞭”肆虐欧洲时便已向世界证明了。其实很多时候要是正面交手的话欧洲人并不一定会输给蒙古军队,只不过是很多时候他们那些弓弩的射程够不着蒙古人罢了(虽然实际上很大部分原因是欧洲骑士追不上蒙古马队,但在思路上仍可以将其看成是射程问题)。

  当然,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射程肯定和弓弩什么的没关系,然而对于射程的本质要求是一直没变的。笔者认为现代火炮在射程上的要求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两方面——装药与材料。

  装药与材料

  首先说装药,一枚炮弹的射程远近主要取决于它的动能大小,炮弹出膛的动能从何而来?当然是装药。在配比相同的情况下装药量更大的会具备更高的动能,而其他条件相同时动能的大小就决定了射程的远近。抛开加大装药这种基本上没什么潜力的方案不谈,在装药的配比上有进步或者是有新的可用材料被发现或制造都可以从动能上影响射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以“装药”概括或许有些小家子气,毕竟电磁炮等概念性武器在射程上很有可能彻底超过以火药提供推动力的“老式火炮”,但在这种“老式火炮”还大行其道的今天笔者认为还是以“装药”概括更妥当。

  

  图中右侧为药筒的结构图

  现在假设我们有了一个威力足够大的药包,这个药包在药室迅速燃烧(其实就是爆炸)时会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在推动弹丸前进的同时也会从内部对炮身产生冲击,当炮身承受得住这种冲击时气体将全部向炮口涌动并推动弹丸出膛,承受不住的话也就会出现炸膛的现象。因此大多数时候各国的火炮并不是不能装下更多的药包,而是炮身的材料无法承受那么强的冲击。当然,对于现役装备而言大多数炸膛现象并不是因为材料本身不够坚固,而是因为使用次数太多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老化的现象。

  

  图为一门炸膛了的坦克炮

  所以只要有更坚固的材料炮身就能承受更高的冲击力(事实上一般称之为膛压),也就是说材料技术的发展能直接影响到一国军队在火炮射程上是否占有优势,近现代史上我国对此有切身体会。

  反面教材巴黎大炮

  看完第二节的读者可能有的会觉得我少说了一点,即火炮身管长度的问题。首先,如果两门身管不同长度的炮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以四十五度仰角发射,这时确实身管长度越长的炮一般而言能打的更远。然而诸位也应当知道,想要身管长度最后也是要从材料上下功夫的啊。

  对此笔者就有一个不得不批判一番的反例,也就是那门巴黎大炮。

  

  图为巴黎大炮照片

  说起巴黎大炮你真的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严谨,我不打算吹德国人的工艺什么的,我就说他这个命名方式。因为他这个炮在设计上就是别的什么都不要了就要射程,于是每发射五十发就不得不整修一次,也就是扩充内膛,所以没打过的新炮名称叫210毫米炮,五十发之后整修完你再看他这名字就变了,就叫238毫米炮。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明白笔者的意思了,这种长炮管的设计能不能提高射程?能。能不能造?能。好用么?不好用。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谢安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划重点

  炮口初速与穿甲和射程的关系:假设一发炮弹出膛后不再受到任何推动力,此时炮口初速更高就意味着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动能更高,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炮口初速更高的炮弹能打的更远,在同样的距离命中同样的目标时能有更好的穿甲能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