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外星去!——你意想不到的“舌尖大宇宙”科技日报 2016-07-27 |
文·本报记者 张佳星
提问时间
做出星际“头盘”总共分几步
阿瑟·克拉克在《遥远地球之歌》中讲述了人类在星际中“播种自己”的历程。
第一步:制造氧气
星球表面“50%以上覆盖冰层、厚度约3公里,那里藏着所有需要的氧气。飞船会启动量子引擎的部分马力融化冰层,将水蒸气分解成氧和氢。”十年时间,星球的氧气浓度会达到10%。
第二步:去毒
“其中会充满大量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我们将投放特别培养的细菌、或者植物吸收转化这些毒气。”
第三步:调温
“行星各处气温基本低于冰点,量子引擎将全开,让行星朝恒星的方向靠近,获得更宜人的气候,这次喷射将持续55年。”
第四步:种植
接下来依靠生物科技的改造将持续千年,“陆续试育出无数品种的动植物,并设计出合宜的生态平衡,改良原有生物,使它们更加美味可口。”人们才能像《银河帝国》里畅想的那样“大嚼烤鱼、母星芋,大口深饮葡萄汁。”
自从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活了土豆,土豆亮了——
这个西北人口中的洋芋,迈出了扎根外星的第一步。当星际迁徙成功,人类建起宇宙帝国,“洋芋”将以“始祖芋”“母星芋”的威名存在。彼时的“皇宫国宴”又会上哪些佳肴?太空舰船上的美食和此前解密的美俄海军舰船伙食能不能来个大比拼?开拓的新行星上,吃土著生物,还是自带地球品种?
科幻作品里的主角,从一个星系跃迁到另一星系,降落行星品尝不同“星鲜”,且看他们如何刺激你的味蕾。
不同款“星鲜”,《银河帝国》全口味出品
五彩松软的丸子,面皮里包着各式的馅,咬一口之后,面皮会自动合上,把馅料重新包裹,没有任何汁液溅漏。这是端点星议员在康普隆星运输部长的接待午宴上品尝到的主菜。
“粉红色丸子包着辛辣鱼浆、黄色丸子的馅是清淡干酪、绿色的是什锦蔬菜。甜点是热杏仁派、饮料我推荐热苹果汁。”主人边给客人介绍,边展示用餐时需要带上的一双透明薄手套。
在科幻预言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中,有2500万颗住人行星,自然会有味道迥异的美食。
在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最美味食物来自“微生农场”——麦曲生。麦曲生原意为“酵母生产者”。微生食品是这里的主要组成,酵母菌、藻类、细菌、多细胞真菌等都能入食,由于能培养出丰富的蛋白质和精妙的香精,这些食品能卖到天价。
“这碗汤,你认得出里面的蔬菜吗?”
“这肉片又是什么?让我想起锡纳的羔羊肉,但我认为它并不是肉片。”
“这些面包可能加入某种微生衍生物,让面团胀起来,还带着爽脆的硬度和亲切的香味。”
……
微生物可以模拟任何食材,外来者在麦曲生总会猜测着赞叹,“我敢肯定,麦曲生以外的人,就连皇帝也没吃过这样的好东西。”
当然,并不是所有星球都如此,在贫瘠、寒冷的不毛星球,在贫穷、脏乱的贫民区,食物是紧缺且难以下咽的。
“请他吃上星期的玉米饼吗?”农妇听说丈夫要招待外星访客,不高兴地甩出这句话。罗珊星的太阳是个吝于施舍光和热的小恒星。9个月的寒冬让这里作物产量有限,而三蹄山羊靠积雪下的小草为生。面包和乳品并不充沛,偶尔杀掉一头羊,才有肉吃。
不只饭菜质量有差别,饮食习惯也迥异。“我认不出这配菜,又苦又咸;桃子味的苹果还不错;热饮太苦……”
“这是一种海鲜,我买的时候还以为是甘蓝菜。”
难以接受和满目迷茫是跨星球饕餮们的常态,如果有档《星球美食大侦探》的栏目,主持人一定不只有“Hmm,鲜香可口”之类的台词,而是会展现出讶异、痛苦、享受、流泪、想吐等不同“表情包”。
星迁路上吃什么?听听钱老怎么说
如果说星迁定居后的人类,会形成饮食的星域特色,那么他们的祖先在星迁路上,又如何饱腹呢?
钱学森在1963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用了3小节来讨论长时间星际航行该如何维持人的营养供给。
“可以把星际飞船当成一个孤立的小世界,它与外界的交换仅仅是太阳辐射来的能量,如果能形成一个平衡循环系统,那么星际航行就不会因时间长短影响飞船的运载质量。”钱学森写道,由于不能在飞船上搞种植,小球藻是个可选品种,“据计算,每人300立方厘米小球藻就够供给,提供食物、氧气,同时处理人体排出废物。”
光吃小球藻行不行?为了使循环系统平衡、增强营养、增加食物花色,钱学森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农业科学”的研究命题。
飞船的平衡循环系统,在波尔·安德森的《宇宙过河卒》中尽数展现——数条物质循环渠道将生物体产生的废物重新化为空气、饮用水、食物和可利用的纤维。
飞船上甚至可以举办圣诞宴会——厨房中溢出各类香料的扑鼻香气,酒精饮料限量供应,水培植物区工作者利用多余产能生产了绿色的藤曼和枝丫,组成模拟圣诞树。
除了回收所有排泄物,远航飞船上的食物与地面没有很大差别。“若不回收排泄物,你以为那些风味独特的酵母蛋糕是用什么培养出来的?”《银河帝国》里的星际旅行同样绕不过这个听上去“恶心”的坎。
登陆垦荒,太空中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长途跋涉后,迎接星迁先锋的,并不是腾腾的饭香和妈妈味道的菜,反而会是个穷凶极恶的世界——无氧、寒冷的环境,或者有毒的土著生物。
“本土的鱼毒性太强,地球鱼群甚至站不稳脚跟。”地球年3864年,地球人持续驯化萨拉萨星环境755年,却仍旧不能全部如愿。
“金枪鱼可能活不下去,海洋盐度要过几百万年才赶上它们的需求,鳟鱼和鲑鱼倒是活得挺好。”
“有些地球植物怎么也长不好,不管用什么化学催生剂都会死掉。”
……
被誉为“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的阿瑟·克拉克在《遥远地球之歌》中讲述了人类在星际中“播种自己”的历程。
驯化星球是获得食物的前提。改造动植物前,修正星球的过程更艰巨。
第一步,制造氧气。星球表面“50%以上覆盖冰层、厚度约3公里,那里藏着所有需要的氧气。飞船会启动量子引擎的部分马力融化冰层,将水蒸气分解成氧和氢。”十年时间,星球的氧气浓度会达到10%。
第二步,去毒。“其中会充满大量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我们将投放特别培养的细菌、或者植物吸收转化这些毒气。”
第三步,调温。“行星各处气温基本低于冰点,量子引擎将全开,让行星朝恒星的方向靠近,获得更宜人的气候,这次喷射将持续55年。”
如果说马特·达蒙在《火星救援》里靠改变微环境才种出口粮,那改造星球大环境,才让它有了“放一张餐桌”的可能。
接下来依靠生物科技的改造将持续千年,“陆续试育出无数品种的动植物,并设计出合宜的生态平衡,改良原有生物,使它们更加美味可口。”人们才能像《银河帝国》里畅想的那样“大嚼烤鱼、母星芋,大口深饮葡萄汁。”
责任编辑:lijia
上一篇:要把原创科普图书当大事来抓
下一篇:地幔熔岩“液滴”如何形成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