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文院士:科学灌溉要密切关注墒情科技日报 2016-07-28 |
科技日报讯 (记者魏东 通讯员杨宇)麦收虽已结束,但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的村民们对新采用的小麦测墒补灌技术念念不忘,“平均每亩地灌溉用水67.6立方米、比传统灌溉方法减少37.7立方米,亩产601.2公斤”。这项节水高产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教授率领团队创建,已被农业部列为2016年农业主推技术。
在于振文院士看来,过去生产上习惯大水漫灌,不考虑墒情。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小麦生长。研究节水高产技术,首先要搞清楚小麦生长的哪些关键时期需要浇水、最佳灌溉量是多少。
十多年来,于振文团队从作物生理、作物营养、生态学等方面,围绕不同灌溉条件对小麦产量、品质、营养需求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分析了小麦各生长关键时期的需水情况,明确了最佳需水量。研究发现,在小麦播种、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成熟9个生育时期,播种、拔节、开花期是灌溉的关键期,每亩定量灌溉40立方米就可以保证高产。
研究明确了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最适宜土层深度为0至40厘米。“这个深度根系密集,以此测定的数据进行测墒补灌效果最好。”于振文说。
测墒补灌技术在山东、河北多地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相比,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年型可减少灌水量35至70立方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而且籽粒产量高于或等于传统灌溉,亩产可达到550至600公斤。该技术已在山东、河北的十几个县市示范推广。“按今年河北藁城每亩麦田节水37.7立方米计算,如果在河北全面推广,全省3000万亩小麦一季就可以节水11.3亿多立方米。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一笔生态账。”
责任编辑:刘帮勇
上一篇:VR产业要“抱团取暖”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