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20-09-21

  也称副结核性炎症,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周期性或持续性腹泻,极度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回样的皱褶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以顽固性下痢、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牛副结核病潜伏期长,是以病牛出现卡他性肠炎、腹泻为特征的致死性传染病,常见于牛,尤其是乳牛严重。该病在成年牛中多不表现症状,在怀孕或妊娠的母牛中临床症状明显。

  (一)病因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病菌长0.5~1.5微米,宽0.3~0.5微米,无芽孢、荚膜和鞭毛,革兰氏阳性。本菌的病源性弱,犊牛易感,成年牛有抵抗力。(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  病牛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一般经消化道感染,病菌经排泄物污染饲料、饮用水及放牧地。春秋季节易发生,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性。2.症状  潜伏期长,可以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有时犊牛感染,2~5岁才发病。发病初表现软便,继之下痢,粪便中有白色气泡和黏液,恶臭。病牛消瘦,产奶量下降,身体虚弱,经常卧地不起,体温正常。并有水肿,最后因衰竭死亡。3.病理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黏膜肥厚,空肠、回肠收缩变形、增厚,形成纵横皱褶,皱褶的某些部位有充血和出血,但无结节,肠黏膜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灰黄色或黄白色黏液。4.实验室检查  采集腹泻粪便,用生理盐水沉淀法沉淀,离心,取沉淀物制成涂片,经抗酸性染色后镜检,发现成熟、成团的菌即可确认。血清学多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法。对于无症状的牛可采用副结核皮内变态反应,能检出大部分隐性副结核病牛。应区别本病与肠结核、冬痢、沙门氏菌病、内寄生虫病。肠结核主要呈现肠黏膜溃疡和肠系膜淋巴结干酪化;沙门氏菌病主要呈急性、出血性肠炎;冬痢腹泻粪样呈棕黑色,有血液和血凝块;寄生虫病可进行镜检。(三)防治无特效疗法,应用抗结核药物效果不是很好,疫苗接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措施在于预防,应加强检疫、隔离、消毒及饲养管理,增强牛的抵抗力。 编辑:赵琳审核专家:张元庆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