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2018:科普的花儿为什么越来越红?

科普中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2019-01-16 作者:张希 高黎明 张萌 姚欣雨 赵鹏

  最近,有位热心科普的老外火了,他就是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他凭借一个个奇妙的化学实验迅速走红网络,想通过中国日益繁荣的网上直播,给更多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孩子科普化学知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中国科协“典赞·2016科普中国”科学传播人物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典赞·2016科普中国”科学传播人物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戴伟

  这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一个小小的缩影,回顾2018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科普队伍,各类科普作品层出不穷,冷知识、辟谣类作品更是登榜各大网站排行前十,抢占“C位”。一年来,“科普中国”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它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缘何引发全民科普热潮呢?

  “正规军”做科普啥结果?新鲜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虽然科普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却是对从事科普事业的人们实实在在的褒奖。

  

  “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公布现场(翁奇羽/人民网)

  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小科学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营养师……但别小看他们,他们可是科普界的“正规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为科普发光、发热,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学权威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无论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诠释“吃货有道”的大学教授范志红,还是年事已高的欧阳自远,抑或是用才情为科学代言的物理学家李淼,他们都激情创作、醉心科普。这些人都是“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相信,只要将科普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总有一天,这些新鲜的科学知识会“开花结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公布现场(翁奇羽/人民网)

  科普界还有一堆逸趣横生、耳熟能详的作品,不信你看:从脍炙人口、圈粉无数的北斗导航风云史——《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到近几年热播的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从科普讲座《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到优秀影视作品《重现化学》,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了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再次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带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入科普创作大军,搞怪奇葩的、风趣幽默的抑或带着高级科技感的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它们拉近了科技与公众间的关系,对提高大众科学素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晦涩难懂的科技“冷知识”也因为科普作品“接地气”的解读,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探讨的话题。

  如何让科普更“有范”?中国科协抢占“C位”

  你以为,以上这些就是科普成果的全部了吗?NO!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近两年渐渐形成了全民科普的浪潮,科普自媒体异军突起,他们利用科普短视频、科普漫画、科普H5游戏等各类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科普知识。可能你会问,科普微信公众号多如牛毛,应该关注哪个?在此,记者郑重推荐:微信公众号“象爸象妈”打造儿童科学教育媒体,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专注探索极致风光,新浪微博@河森堡用科普讲解征服观众,自媒体“百科名医”科普权威医学内容……这些自媒体都曾经获得“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称号。当然,他们仅仅是科普大军中的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平台值得被挖掘、被推广,以及被你喜爱。

  

  “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体公布现场(翁奇羽/人民网)

  但是,我们不能浮于表面地看待这些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科协科普传播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换升级。如今,互联网正在以“连接一切”“打破时空”的力量构筑新的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就成了壮大科普事业的有力指引。创立“科普中国”品牌,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的互联网理念,通过财政拨款成立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动用全社会的力量,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便是中国科协抢占科普“C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顺应时势的重要一步。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大会现场(翁奇羽/人民网)

  科普成果遍地开花,科普传播百家争鸣,“我国逐渐摸索出一套‘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康友这样总结。至此,我国科普领域曾经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双向互动, “被动传授”“单向发射”的传统科普,成功地转变为“主动寻求”“互动交流”的现代科普。而这些工作,最终都体现在了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的提升上。

  新时代下我们应怎么做?做好实践者、当好贡献者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好青年,你应当知道这个目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10%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延豪指出,全球30多个科技先行国家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其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最少也要10%。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令人振奋的是,2018年9月,中国科协公布,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有望在2020年实现10%的目标。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翁奇羽/人民网)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曾寄语,希望在推动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当中,中国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贡献者。为了切实有效地做好科普宣传实践,近几年,以网民为中心,中国科协推动建立了以“科普中国”品牌为主导的网络宣传矩阵,现如今这棵科普大树已见雏形,它的枝丫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科普人物、科普团体、科普作品、科普自媒体,在全社会营造出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国民科学素质。我国的科普事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科普事业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当下,科普各界更应把握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气象万千的科学普及新时代。

  中国科协自2015年起主办“典赞·科普中国”,是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基础的一项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 已评出了累计百余个科学大事件、人物、作品、自媒体等奖项,其中,已有40多位科学工作者获得科学传播人物这项荣誉。“典赞·2018科普中国”将于2019年1月16日正式举行,会把一年来的科普工作推向高潮,让更多的科普知识进入你的耳朵,让科普成果飞入你的家中。PS:不要忘记来参加哦。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