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守护生活:典赞“科学”流言终结榜盘点科普中国 2019-01-16 作者:于露 |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项年度盛事,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一致认可的科普领域品牌活动,也是众多科学大咖、科普工作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盛宴。
历年“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均通过征集、评选,颁出了包括“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在内的三大奖项,并在2016年增加了“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奖项,在2017年增加了“十大科普自媒体”奖项,在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的同时,彰显了科普中国的品牌文化,并不断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五大奖项之中,“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诸多打着“科学”幌子的流言“无孔不入”,不仅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强,且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汇集了该年传播较广、影响力较大的流言,并邀请多位专家、权威媒体对流言进行解读和验证,“终结”流言,以增强公众对于各种流言的辨别力,并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回顾过去三年“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发布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不难发现,食品安全、医学健康及环境保护领域是流言传播的“重灾区”。
在食品安全领域,“火腿培根是致癌物与砒霜同列”“使用植物油做饭可致癌”登上2015年年度榜单;而在2016年,如“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个大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等食品类流言占据榜单四个席位;2017年,榜单中有5个流言均与食品安全相关。以下是历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流言及相关辟谣:
流言:个儿大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2016年度)
榜单辟谣:目前市面上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此外,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将其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卖相和口感变差。而有的草莓长相奇怪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条件不够好,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
流言: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2017年度)
榜单辟谣:仅凭“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几个特点就得出紫菜是“废弃黑塑料袋做的”,非常武断,并不可信。紫菜自身富含胶类等多糖物质、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时间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撕不断、嚼不碎”。
流言:同时吃螃蟹和柿子会中毒(2017年度)
榜单辟谣:事实上,在实验室里,维生素C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但在饮食上不容易,除非同时吃几公斤被严重砷污染的螃蟹和5斤以上柿子,这才有中毒的可能性。
在医学健康领域,“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等五个流言入选2016年年度榜单;2017年,“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多吃主食死得快”“滴血能‘测癌’”等流言上榜。以下是历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健康流言及相关辟谣:
流言:喝苏打水能预防癌症(2016年度)
榜单辟谣: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其功效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中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此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浙大附二医院医生在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发现,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其针对的也只是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流言:滴血能测癌(2017年度)
榜单辟谣:实际上,滴血“测癌”面对的更多是患癌人群,可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滴血目前并不能直接检测出癌症。
流言: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2017年度)
榜单辟谣:骨髓捐献在广义上被称作“骨髓或血液干细胞捐献”。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式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二种是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但并不会危害捐献者的健康。
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关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的流言多次引发公众关注。在历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中,有两则有关环境保护的流言尤其具有代表性:
流言: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2015年度)
榜单辟谣: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流言:天津爆炸现场氰化钠可能导致毒雨(2015年度)
榜单辟谣:氰化钠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钠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不可能进入空气随风扩散,所以也没有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
此外,历年发布的“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还盘点、破解了如“55度保温杯是温水神器”“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流言,帮助人们辨伪去妄,提高科学素质。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的评选方法高度科技化,以大数据筛选及分析代替往年的征集方式,将更加贴近大众关切。那么,今年又会有哪些流言入选“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敬请期待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的发布。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