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爆竹驱病毒,是什么让奇葩言论层出不穷

科学辟谣平台 2020-02-18

  放爆竹驱病毒,是什么让奇葩言论层出不穷

  造谣已经成了一个产业,极低的成本和丰厚的回报,引得各路神仙纷纷入局。巨大流量的背后,都是满满的套路。  

  作者 | [中]陈书蕊 日本名古屋大学 

  责编 | 高佩雯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多地发现感染病例,全国舆情一片沸腾。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月21日24时,我国共确诊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440例,死亡9例,在13省市均出现确诊病例。

  同时,最新研究指出,引起这次疫情的病原物 “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的亲戚(进化角度),但并不是同类;该病毒和SARS病毒采用了相同的传播机制,但其感染能力无法与SARS病毒、MERS病毒直接作比较。

  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1月20日和21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不同场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其传染性比SARS弱,戴口罩有用,但目前暂无特效药,当前比较担心的是出现超级传播者,一旦发现,要迅速实施更为严格的隔离和其他措施,避免疫情扩大。

  种种信息都表明,这次的病毒不可大意。

  流言狂欢,“烟花”夺冠 

  与此同时,网上各种流言也纷纷热烈起来。有似曾相识的“月经”贴:熏白醋消毒空气、喝板蓝根抗病毒、吃碘盐杀细菌等;有趁机营销的广告贴:中医处方防病毒、全家艾灸增强免疫等。

  流言四起,各领风骚 | 网络截图 

  但要数哪个流言最“出众”,角度最刁钻,当属这篇《面对不明病毒,重提解禁烟花爆竹!》。不仅标题夺人眼球,就连署名都隐隐透出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气质。

  署名很“坦荡”,无奈没人注意 | 网络截图 

  先看标题,乍一看还押了韵,像是“文化人”出品。再看点击量,10万+,影响力也是直逼大文豪了。

  阅读10万+,点赞1.9万+,气死主流媒体 | 网络截图

  可爆竹和病毒有什么关系呢?莫不是想披着“传统文化”的皮来搞一波封建迷信?打开正文一看,真是低估了作者的想象力!要不是恰好懂点化学,差点我就分享到朋友圈了。

  本着“事出反常必有妖”的直觉,我一句一句看下去: 

  “火药,为什么被称为“药”?因为火药在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开枪开炮用的,而是为了防病治病。”

  这简直是在歪曲火药的发明历史。明明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时候,配置易燃药物时一时疏忽,引起火灾,有人发现并利用了这个原理,发明了火药。

  接下来,“在冬末初春,万物复苏,流行疫病开始冒头的时候,人民群众借助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机会,将包裹着火药的纸裹点燃,燃放,家家户户,村村落落,到处弥漫着防病杀菌的酸性气体,有效遏制了呼吸道疾病的流行。”

  哈哈哈!滑天下之大稽。懂点化学的都知道,爆竹燃放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都是有毒有害的无形“杀手”,对我们的体表粘膜组织(如眼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强烈的刺激和损害作用。

  而且,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形成的那绝不是空气消毒剂,而是酸雨和其他形式的酸性降水,会灼烧人的皮肤。并且,真正在市面上推广的空气消毒剂,主要成分是复合双链季铵盐,根本不是文章中说的84消毒液或者稀硫酸。

  最后, “举个反面的例子,前些年肆虐的非典,发病时间就是冬末春初,春节期间开始流行。而在那个时候,恰恰很多大城市为了形象工程,开始了烟花爆竹的禁放工作!”

  呜呼!这个“歪理学说”真是秒杀当年的“熏白醋、喝板蓝根预防非典”等所有谣言。白醋和板蓝根虽然无补但也无害,可烟花爆竹那是大害,产生的有害气体可以损伤呼吸道,破坏呼吸道粘膜,不要说防病了,还会加大感染病毒的风险。

  收割流量,套路满满

  可是,这样漏洞百出的文章为什么还有10万+的阅读量呢?我不禁陷入沉思。这一定是套路!类似操作在过去可是层出不穷。

  首先,紧跟热点,利用民众恐慌情绪。该文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趋紧时发出,利用大众对切身问题的关注博取眼球,并撩拨大家的恐慌情绪,达到“情绪传播”的目的。

  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就有伪科学报道称碘盐防辐射,导致超市里的碘盐被抢购一空,一些人炒菜买不到盐。还有儿童被拐卖受到关注,警方刚发布人贩子“梅姨”的画像,各地就纷纷传出梅姨现身的“新闻”,让广大家长担心不已,其实压根就没影(除非梅姨她会分身)。

  其次,观点新颖,让大家“耳目一新”。什么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大家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正确的东西总是被医生不停重复,很多人反倒不以为意)。只有像“火药是一种被人误解的杀菌药”这样的新鲜言论才够劲,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类似的还有大蒜杀菌,新研究刚说大蒜素可以帮助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就有文章直接把吃大蒜作为食疗方式来宣传,不管是不是过度解读,反正观点够新(注:大蒜素≠大蒜,大蒜中大蒜素含量极低,不能充当大蒜素药物)。还有“饿死癌细胞”,也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为了新奇灌输错误观念。

  再次,煞有介事,以联想代替逻辑。文中用到了很多例子,让人听着“有理有据”。比如文章中说,烟花爆竹在冬春燃放,是因为那时最易发生瘟疫。把两件其实毫无干系的事情,利用同时发生这一巧合性,连在一起说成是因果,诱使人们盲目相信这类歪理邪说。这简直是伪科学的惯用伎俩,照这个逻辑,发红包、走亲戚也是为了防瘟疫了。

  更“丧心病狂”的是,文章还用王安石的《元日》作为结尾,营造了“爆竹声中一岁除”那种过年的喜庆气氛,在一片“苍凉”中给担惊受怕的读者们指出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这,很贴心啊(手动狗头)

  利益驱动,辟之不尽

  面对这样高明的手法,我只想跪下唱征服。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煞费苦心”的“伪科学”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添乱,释放一下心里的小黑火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打开“湘评”公众号,可以发现,从2019年11月25日第一篇文章发出至今,44篇文章里有9篇都在鼓励大家购买烟花爆竹。观察其他文章,保守猜测,公号运营者或投资者很可能来自湖南以花炮制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地区(比如浏阳)。

  如果不是为了卖爆竹,至少也是摸准了当地人反对禁鞭的复杂心理,以此为切入点博取流量。

  同样的操作也经常在烟酒领域出现。比如,“三XX草”公众号就曾发文:《烟酒不沾,寿命更短》,称烟酒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体器官更加年轻有活力。这当然完全是鬼话,只是为了让烟民酒鬼开心,收获他们的认同感,顺便还能多卖点货。

  这些谣言,利用人性的弱点达成强力传播效果,且不说能否完成“振兴行业”的远大目标,光是巨大的网络流量,就能给运营者带来不菲的收益。以微信公众号平台来说,收益与广告点击量挂钩。据知乎网友披露的数据,广告点击一般占曝光量的1~3%左右,每一次点击收益1~5元不等。算上文章阅读量到广告曝光量的转化(50%),粗略估计,10万阅读量可以带来约1000元的收益。

  这篇“爆竹驱病毒”的文章,光“在看”就已达到1.9万+,10万阅读量还保守了。加上其他平台,实际收益可能更多。但其需要的人力成本,只是一个脑洞大开,没有责任感,什么话都敢说的作者而已。

  而我国现行法律对发布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追责力度仍然偏低。即使被举报,造谣者们要面对的大多也只是删文,小额罚款,最多三五天的拘禁。

  动静稍微大点的,如公众号“今夜xx后”,在2019年因为虚构男孩跳桥的场景被封号,但转眼就变成“青xx院”,继续收割流量。最近,他们又发布了一篇关于“澳洲大火”的雷文,阅读量1000万+,因为不尊重历史,价值观扭曲,被职业新闻人猛批。但账号现在仍安然无恙。

  这样的低成本和高回报,也难怪各路神仙纷纷入局了。

  可以说,谣言,已经成了一个产业,背后是无数被蛊惑的群众,和焦头烂额的科普人。除了舆论谴责,或许,我们真应该问问,还能做什么。技术屏蔽?强行科普?

  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反思一下:流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注:《面对不明病毒,重提解禁烟花爆竹!》一文,经举报现已被删除

  文章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