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学家”第25期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20-09-22

  2020年9月19日,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和中国农学会承办、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天津市滨海科技馆协办的“我是科学家”第25期专题活动成功举办。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泽峰、中国农学会科普处处长边全乐、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副主席周明、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协科普部部长张威出席活动。

  在活动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广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资源与育种执行首席张秀新,五位演讲嘉宾分别分享了核能育种、农药智慧喷洒、水产物联网、乳品与营养、牡丹花期调控背后的故事,向公众展现了农业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是“我是科学家”第一次登陆天津。活动现场,200多位热爱科学的观众在现场聆听了科学家的演讲,观众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来自不同行业的观众带着不同角度的问题,踊跃与演讲嘉宾互动。线上直播点击量超187万。

  

  演讲海报

  在题为《核能辐照后,我要快速找出高铁锌的那株小麦》的演讲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刘录祥分享了他在核能育种领域数十年耕耘和探索。“工作了多年的育种成果,可能一夜之间被一个病毒干掉,但我们不能停留。我们不怕失败,怕的是没有新的想法。”

  

  演讲嘉宾:刘录祥 | 摄影:Vphoto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演讲的题目是《农药的智慧喷洒,守护环境和你的餐桌安全》。演讲中,何雄奎分享了自己利用智能化农业机械,帮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故事,特别介绍了植保无人机和精准喷雾系统的设计研发。他指出,这些研究成果离不开创新。“我的导师曾告诉我,我们的研究,永远要超前时代一、二十年。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并提醒我的学生们:要做好一个科学家,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演讲嘉宾:何雄奎 | 摄影:Vphoto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带来了题为《水产物联网时代,一人能养百吨鱼》的演讲。从“感知中国计划”开始,“物联网”就在全国学术界得到迅速响应,而水产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溶解氧传感器、无线采集器、控制器、机器视觉、云平台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得水产养殖能提高密度、高产量,优质、安全、减少用药。“我认为科学家精神首先就是要需求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是创新,要有家国情怀。”

  

  演讲嘉宾:李道亮 | 摄影:Vphoto

  在题为《每天早上七点送到你家门口的牛奶,里面都有啥?》的演讲中,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广旭,跟大家分享了乳制品与健康的故事。母乳以及牛奶中,含有大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能够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促进健康。“做研究时,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占多数。但在这种打击下,你还要充满热情,要不断地在负反馈下找到自己的乐趣,乐观地热爱这门研究。”

  

  演讲嘉宾:任广旭 | 摄影:Vphoto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资源与育种执行首席、中国园艺学会牡丹芍药分会理事长张秀新带来题为《国色天香盛世开,花遂人愿可成真?》的演讲。牡丹的遗传改良很慢,而且花期非常短,所以让花遂人愿很难。张秀新在演讲中介绍,为了寻找不同开花、不同习性的资源,她与团队走遍了全世界,最终目标是想培养出一年四季开花的牡丹。“在中国,牡丹不仅仅是花,更是文化象征。以牡丹花为代表的花卉产业蓬勃发展,也意味着经济文化的复苏,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演讲嘉宾:张秀新 | 摄影:Vphoto

  “我是科学家”项目通过为科学家搭建演讲平台,并通过新媒体阵地广泛传播,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了示范传播效应。

  项目至今已举办线下演讲活动25期,有109位科学家登上演讲舞台,其中包括叶叔华、王志珍、王贻芳、丘成桐、高福等知名院士。参与过演讲的科学家不仅表示了对项目的肯定,也积极推荐身边的同事参与科普,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的热情。同时,科学家亲自科普的形式,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也树立了公众心中科学家平易近人的形象。

  扫描Vphoto二维码,即可查看现场精彩照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