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空投领域有根“定海神针”

科技日报 2021-05-01

  “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实施人员伞降和重装空投时,着陆速度和冲击力比平原地区都要大很多……”近日,空降兵某旅训练场上,一名老班长正结合自己多年经历为空降空投骨干进行专业理论授课,传授专业知识,他就是该旅空降空投技师二级军士长秦扬。

  重装空投是从空中把坦克、战车等重型装备精准投放到战场的空投技术,是空降兵综合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
  23年间,秦扬亲眼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空降兵重装空投技术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先后实现重装空投技术数十项创新。
  为重装空投技术跃升提供保障
  2005年8月,在山东半岛某地上空,数架大型运输机轰鸣而过,一件件重型装备从天而降,并安全着陆。看到这一幕,秦扬和他的战友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就在3个月前,秦扬和空降兵科研团队受领了一项任务——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演中完成战车三件连投。当时中国空降兵在重装空投技术上还不成熟,加上空投的战车都在8吨以上,而且还是三件连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是中国空降兵首次与外军联合演习,用战车3件连投来展示空降兵的实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然而在后续的2次试验中,3天摔坏了2件装备,如果不能尽快查明原因,整个任务都将停滞不前。
  “那几天大家的心情都很失落,作为小组的技术员,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秦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与秦扬并肩作战的该旅空降空投技师孙秋生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秦扬废寝忘食地研究论证各个环节,好几天都没合过眼。
  在秦扬的努力下,他们最终把失败原因定位在了主伞脱离锁上,并提出可靠改进方案,为成功实施重型装备三件连投提供了技术支撑。
  重型装备三件连投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空降兵从此迈入了“重装时代”!
  “秦扬有一股钻劲,无论遇到任何技术难题他都一定要将它攻克才肯罢休……”谈及秦扬,该旅重装空投主任熊雄不由地竖起大拇指。
  然而探索的路上注定布满荆棘。2013年,西北某大漠,秦扬亲眼目睹了一朵朵伞花张开再被冲破,装备重重地摔在地上,成为一堆废铁。
  “那时候我们感觉重装空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直到组织高海拔地区试验空投,才知道原来装备也有‘高原反应’。”秦扬说。试验归来后,他主动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一定要攻克这一难题。
  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巨大的开伞动载使得平原伞无法在高原正常使用。为了尽快研制出一套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空投系统,秦扬和攻关小组奔赴高原展开试验,结合高原地区特点,对厂家研制的高原伞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进,最终研制出能够适应高原空投的系统,为空降兵高原重装空投提供了技术保证。2016年盛夏,白雪皑皑的高原之巅,伴随着战机的轰鸣声,我国首次成功实施海拔6000米高原重装空投,当战车平安着陆,着陆场上的秦扬喜极而泣。
  “这样的试验和攻关任务秦扬经历过30多次,他是单位重装空投领域的一根‘定海神针’,也是名副其实的‘兵专家’。”谈及秦扬,空降勤务连连长徐康赞不绝口。
  顺利完成运-20高原重装空投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空降兵重装空投技术的发展,秦扬先后参与多型装备混装连投、人装同机同降、高原空投、带弹空投等重大课题研究,突破数十项技术瓶颈,助推中国空降兵成为世界为数不多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国家。
  去年夏天,茫茫大漠戈壁上空,一场空地一体实兵演练正激烈进行。运-20机舱内,秦扬盯着飞机尾门,等待着机门打开。
  “01,投下,投下!”随着牵引伞被抛出,3辆战车从尾门呼啸而下,巨大伞花在天空中慢慢绽放开来。看着装备安全平稳着陆到地面,秦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是他23年军旅生涯中第八次上高原执行任务,但这一次的任务非比寻常——完成运-20飞机高原重装三件连投,并参加空地一体实兵演练。
  面对全新的机型,有着丰富空投经验的他心里仍然没有底。他知道,换了机型,装备的装载位置、投放流程、处置方法都会发生变化。
  面对全新挑战,秦扬带领攻关小组展开了新一轮的冲锋:详细测量机内导轨之间的距离,根据飞机重心科学确定不同装备的装载位置;对牵引伞抛出机构进行反复试验,验证可靠性;进一步优化投放流程,完善特情处置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成功攻克多项难题,顺利完成运-20飞机高原重装空投,使得空降兵的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万里边关,23年里,秦扬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先后参加重大演训任务30余次,安全组织跳伞20万人次,保障重装空投500余件,成功处置各类特情数十次,在中国空降兵重装空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夏 澎 记者 张 强)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