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尚:终生学习的胰岛素合成专家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8-05-17

  

  说起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必定要被提及,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在生物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是一项“世界第一”的伟大成就。参与研究的成员都是当时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张友尚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张友尚,湖南长沙人,生于1925年,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及英国约克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癌症研究所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他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重合成天然胰岛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晶;利用酶促合成方法合成胰岛素类似物;用啤酒酵母和甲醇酵母表达人胰岛素,前者获国家专利,后者申请国家专利及欧洲专利;利用酵母表达和酶促合成得到了单体去四肽胰岛素。单体胰岛素前提为首创,已获国家专利,单体胰岛素为第二代胰岛素;利用酵母系统表达人胰岛素突变体。

  如此多的科学成就,与其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张友尚的父亲张孝骞教授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是我国胃肠病学创始人。张孝骞教授学识渊博,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忠诚、刻苦、积极进取等许多优秀的品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这样说道:“张孝骞教授在我国医学界堪称‘一代典范’,我们将永远向他学习。学习他坚忍不拔的临床工作精神;学习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学习他虚怀若谷,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的作风;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张孝骞教授这样的品格影响了他周围的许多人,作为他的孩子,张友尚先生自然更是受教颇深,自小便树立了严于律己、艰苦朴实、奋发向上的信念。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是相互学习的对象。张先生兄妹四人,大姐张友端是剑桥大学博士,和张先生一样也是生物化学家;二姐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专攻放射医学;弟弟张友会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优秀的家庭环境让张友尚受益良多。

  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但张先生依旧受到了一流的教育。小学时张先生就读的是北京孔德小学,这所学校由中法合办,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37年张先生随家人南迁回老家长沙。之后,他进入雅礼中学就读。雅礼中学是由耶鲁大学毕业生组织——雅礼会创办的,其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校园设施在当地都是顶尖水平。“雅礼中学所有的课程中,要数英文最好。英文课都是由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教,他们不会讲中文,就直接用英文教,用的教材也是美国中学教材,这样我们学到的英语更符合美国人的语言习惯。 ”张先生如此说道。但是迫于当时的环境,他只在雅礼中学读了一年,便又转到了贵阳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毕业后,大概是受到南迁路上的影响,张先生并没有选择和他父亲一样学医,而是考入了浙大化工系学习工科知识,试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后来回长沙湘雅医学院生化科任助教,逐渐培养起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几年的教学生涯后,1957年,张先生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蛋白质专业,师从曹天钦,进一步学习了生物化学的新知识。1958年,张友尚参与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主要负责重合成胰岛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具备突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他被派往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MB)进修。这对当时的张先生来说完全是一份意外之喜。但同时他也感到紧张,害怕有负国家和众人的期望。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张先生来到了英国,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赫胥黎(Hugh Huxley)和芬奇(John Finch)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克卢格(Aaron Klug),主要从事肌肉蛋白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和植物病毒的X射线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他和工作者利用化学合成和酶促合成等体外途径以及分子克隆与表达等体内途径得到了许多胰岛素的类似物。通过它们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在胰岛素的作用原理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表皮生长因子类似物的酶促合成中,发展了微克级的微量多肽酶促合成。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张先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无边的科研中。

  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里,曾经的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已变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如今张先生虽已退休不再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但是仍然在关注着相关领域的动态。他留下的丰硕成果是科学界的宝贵财富,而敏而好学、不落人后、刻苦钻研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攀登科学大道的后辈学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