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王淦昌院士:消失17年,只为中国能有自己的原子弹

今日科协 2018-05-16

  

  今年5月28日,

  是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

  诞辰111周年。

  谨以此文缅怀王淦昌院士。

  他曾经享誉世界物理学界,

  却在声名鼎盛时悄然藏身戈壁荒漠;

  他的发现至少帮助6人获得诺贝尔奖,

  他却因为一次选择此生与诺贝尔奖无缘;

  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个名字却在绝密档案柜中一锁就是17年。

  他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校园内

  要做科学家 不做科学官

  爱因斯坦曾说过: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王淦昌用自己崇高的精神和人格

  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技人员。

  1982年,王淦昌主动辞去了

  核工业部副部长

  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专门领导一个小组,

  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

  古稀之年,

  辞去“大官”做“小官”,

  阅读文献、指导科学研究、

  关注着世界科学发展的每一个新动向,

  保持着一个科学家的本色。

  他曾说:

  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

  我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

  但是有一项工作我是不会辞掉的,

  就是科研。

  如果说,

  淡泊名利的王淦昌

  让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懂得勿忘初心,

  他50多年前掷地有声的一句话

  ——“我愿以身许国”,

  足以气壮山河。

  

  ▲王淦昌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氟化氪激光装置前指导工作

  1961年4月3日,

  刚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

  接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纸通知:

  刘杰部长约他即刻见面。

  在办公室,刘杰与钱三强

  向他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

  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

  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改做他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

  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

  王淦昌毫无迟疑,

  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

  并掷地有声地说:

  “我愿以身许国。”

  这句话,

  不是什么豪言壮语,

  它意味着,

  在以后的若干年中,

  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

  不能交流学术成果,

  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

  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

  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

  

  ▲王淦昌(右)与丁大钊(左)

  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从此以后,

  王淦昌在中国科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

  他化名“王京”,

  背井离乡、隐姓埋名、

  断绝一切与海外的关系,

  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

  家人和他通信就用这个名字,

  地址是某某信箱,

  什么单位、在哪里工作一概不知,

  他的妻子嗔怪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的爸爸调到信箱里去了。

  多年后,

  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

  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

  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背着氧气袋四处奔波

  1969年初,

  中央决定进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当时,

  西方国家对我国

  发展核武器设置重重障碍,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

  通过地下核试验这一关。

  王淦昌作为地下核试验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

  当时正值特殊时期,

  核武器研制基地处于半瘫痪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

  王淦昌非常着急,

  白天他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

  “我们的时间很宝贵,

  与西方核大国比,

  谁赢得时间,

  谁就主动!”

  劝大家“要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

  团结起来,

  共同做好地下核试验工作”。

  晚上他又到职工宿舍去,

  挨家挨户动员业务骨干、科技人员、

  工人重返岗位参加科研生产。

  

  ▲王淦昌(右一)指导工作

  有一次,

  好不容易叫到一些人开工生产。

  忽然,

  有人哄闹着不干了。

  王淦昌急了,拦住问:

  “工作还没干完,

  怎么能走呢?”

  “王老,

  我们不走不行啊,

  食堂的师傅都走了,

  没人给我们做饭,

  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啊!”

  王淦昌没有办法,

  只好去军人服务社临时找几个家属帮忙,

  服务社的人手一摊:

  “干活的人好找,

  可是谁给她们工资呢?”

  “我出!”王淦昌干脆地说道:

  “我这儿的钱你先拿去,

  不够,从我的工资里扣。”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年过花甲的王淦昌,

  在条件恶劣的青海基地,

  背着氧气袋,

  四处奔波,

  以自己的拳拳之心,

  奇迹般地化解了群众中的矛盾,

  使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团结起来,

  在1969年9月23日,

  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7年12月,聂荣臻副总理(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风雨同舟七十年

  王淦昌90岁寿辰的时候,

  李政道从美国专程赶回来为老师祝寿。

  席间,

  李政道问老师:

  “你这一辈子最满意的是什么?”

  王淦昌不假思索地回答到:

  “我这辈子最满意的有两件事,

  一个是我的妻子和儿女,

  另一个就是我的研究成果核聚变。”

  的确,

  妻子虽然没有太多文化,

  却一个人把5个孩子全都培养成大学生。

  王淦昌的儿女们也骄傲地说:

  “父亲的每一项科研成果,

  都有母亲的一份功劳。”

  

  ▲王淦昌与家人

  抗战中,

  杭州沦陷,

  王淦昌供职的浙江大学被迫向大后方转移,

  最后落足于贵州。

  在贵州的小山城里,

  他们生下了小女儿王遵明。

  由于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吴月琴产后奶水不足,

  小女儿几近夭折,

  王淦昌又在颠沛流离中患上肺结核,

  校方又发不出工资,

  一家7口的生活重担

  都压在了妻子吴月琴身上。

  几天后,

  听说羊奶能治肺结核的吴月琴买来3只奶羊,

  漫山遍野地去放牧,

  远望着妻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苦吟着一曲凄怆的田园牧歌,

  一生冷峻治学的大科学家内心无比柔软。

  傍晚,

  当妻子回到家时,

  王淦昌深情地说:

  “这些苦活儿不能你一个干啊,

  从明天开始,

  我负责放牧一只奶羊。”

  从此,

  每逢上课,

  他便一手夹讲义包一手牵羊,

  这段艰苦的岁月给他留下了

  一个“牧羊教授”的美称。

  这段颇具传奇韵味的

  “王淦昌牵羊教书做实验”的事儿,

  也在浙大传为佳话。

  

  ▲王淦昌与妻子吴月琴

  而他们夫妻心相连共患难的经历,

  更让两人永生难忘。

  在王淦昌人生起起落落的每一个时刻,

  他身后永远都站着一位默默

  陪他走过风雨人生路的伟大女性——

  他的妻子吴月琴。

  他赴德国留学时,

  面对一个幼年和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她不准他说不去;

  他被派往苏联搞科研时,

  她从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的妇女

  追随他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

  他神秘“消失”17年潜心搞“两弹”,

  她什么都不问,

  只知道他在“信箱”里;

  他在特殊时期去了荒原之地,

  60岁的她毫不犹豫地办理了离京手续。

  两个人的一生,

  都是她在追随他,

  而最后一次,

  却是王淦昌随吴月琴而去。

  1998年7月,

  吴月琴去世,

  王淦昌悲痛至极,

  极度消瘦的他也被查出胃癌晚期,

  半年之后,

  1998年12月10日,

  一代科学巨匠王淦昌追随着

  与他相伴了78年的爱妻共赴天国,

  走完了他们的漫漫人生路。

  他给世人留下举世成就的同时,

  还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王淦昌离去的时候,

  人们耳边仿佛又回荡着

  他从德国学成归国时说的那句话:

  “科学虽然没有国界,

  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现在,

  我的祖国正遭受苦难,

  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来源:《解放军报》、《新清华》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今日科协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