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005

喊你的蛙回家吃饭

蝌蚪五线谱 2018-01-29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一夜之间被一款名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手机游戏刷爆了,这款“佛系”手机游戏成了无数人的牵挂,大家都在游戏里体验“养娃”的感觉,为儿收草、为儿忙,为儿准备食物和行囊。不过各位操碎了心的“蛙妈”们,你们知道你们的儿子到底是个什么蛙么?

  一提到青蛙,大家都不陌生,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变温生物,全球有6000多种蛙,分布在除了加勒比海岛屿和太平洋岛屿以外的世界各地,就连寒冷的北极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呢!那么游戏里的到底是哪种蛙呢?

  image001

  image002

  (图片来自网络)

  外表像树蛙

  image004

  image005

  (图片来自网络)

  游戏里的小蛙皮肤翠绿,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时不时和它的好朋友们坐在树上看风景,吃东西,从外表形态上来看和树蛙颇为接近,树蛙的身材比较纤细、健硕,它们体长从2.5到6cm不等,颜色更接近大自然的翠绿色,看上去比较鲜艳,少数个体背面具有深色的斑点或花纹。

  备选旅行蛙,树蛙可有不小的优势,它们的后肢相对较长,能够飞身一跃,直接跳到较高的树枝上,不仅如此它们的指、趾末端都膨大成很明显的吸盘,依靠这些吸盘,树蛙可以轻而易举地吸附在光滑的墙面上。游戏里经常能见到小蛙登高、上墙,跟树蛙确实有那么几分相似【1】。

  但树蛙主要分布在亚洲及非洲南半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个有点怕冷的小家伙,和天南海北到处走的旅行蛙着实有点差距。

  image007

  性格像林蛙

  要说到蛙类当中的冒险家,林蛙当属佼佼者。林蛙的行动十分敏捷,跳跃力强,更重要的是它们极为耐寒,从亚热带到北极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作为能够活跃在北极圈内为数不多的两栖动物,林蛙的耐寒能力着实让人惊叹,阿拉斯加林蛙能忍受零下16°的低温。

  在极度严寒来临的时候,林蛙能在体内三分之二的体液已经处于冰冻状态下依然存活,林蛙进入冬眠的状态时,呼吸和心脏甚至可以处于近乎于完全停滞的状态,这种停滞甚至能够持续数天至数周。这种状态听起来很可怕,可林蛙竟完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它们随时能在下一次温度升高一些的时候完全复苏,重新活跃起来,听起来是不是像个完全打不倒的倔强小孩呢!【2】。

  林蛙完全具备一个旅行蛙的耐力素质条件,但是它们的颜色更接近于土黄色,而且有不少斑点,外貌上和旅行蛙没有啥相似的地方。

  image008

  雨蛙几乎神似

  image010

  排除了上面两位,我们的主角——雨蛙终于出场了,雨蛙有着和树蛙相似的外表,都是翠绿色的外衣,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而且雨蛙白天喜欢伏在树根附近的石缝或洞穴内,这个位置是不是和咱们游戏里的小院子有点相像呢!看来雨蛙平日里一定是躲在树洞里看书、写日记,为下一次出行做准备呢!

  image012

  image014

  除此之外,雨蛙分布的范围很广,看上去更像是的游戏里那个环游世界、爱冒险的小家伙。

  我儿出去旅行了,回来的时候送了纪念品给我,那么真正的青蛙妈妈认识自己的孩子(小蝌蚪)么?

  image016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张恶搞明信片,上面是小蛙被车压扁的照片,不少蛙妈深深担忧,生怕儿出门在外不安全,疯狂购买护身符,不过很快被证实,这张照片是假的,伪造的。蛙妈为没认出自己蛙而感到自责,那么现实中青蛙会认识自己的孩子么?

  大部分的青蛙是无法识别自己的孩子的,所以才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典型故事,不过像非洲牛蛙,雄性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后代。虽然不是每只蝌蚪都能叫出名字,但能意识到这一群蝌蚪是自己的孩子还是没问题的。相比之下箭毒蛙则是蛙类育幼行为的典型,很多箭毒蛙会把蝌蚪背在背上到处跑。因为有亲代的照顾,蝌蚪成活率很高,所以生的也少,一次就生一枚或者几枚卵。

  image018

  (图片来自网络)爱儿好妈妈

  参考文献

  【1】李家堂,赵蕙,王力军,周正彦.树蛙 攀援于树的精灵[J].森林与人类,2008(03):82-93.

  【2】 Costanzo et al. 2013. Hibernation physiology, freezing adaptation and extreme freeze tolerance in a northern population of th wood fro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16, 3461-3473.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