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和谐画卷徐徐展开青海科技报 2019-09-18 |
刚建成的拉西瓦灌溉工程
曾经排队挑水,喝浑浊的涝坝水。
饮水安全喜心田
如今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已建成
拉西瓦水电站。丁海生 摄影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作为“江河摇篮”的青海,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因水而盛、依水而兴”。蓬勃发展的水利事业,不仅彻底改变了“黄沙渍里本无春”的荒凉面貌,而且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青海的力量。
奏响“治水兴青”最美旋律
“从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与城里人一样喝上这么甘甜的水!”2009年8月20日,我省首家“斜管沉淀+气浮滤池”水处理工艺设备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水库水厂隆隆启动,一大早从10公里外的总堡乡赶来的李斌军老人仔细品味着一杯经过处理的水,脸上溢满了幸福。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东部农业区有40%以上群众因常年吃苦水、窖水、河水,导致肠道寄生虫病等多种地方病。水利基础设施可谓“一穷二白”,全省大小水渠570条,灌溉面积仅为74万多亩。全省大部分地区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旱灾面积之大,常常超过数十万亩甚至百万亩,农业生产低产薄收,农民想吃饱肚子都是奢望……“解放前的青海,经济萧条、民生疲弊,简陋的水利设施破败不堪。”翻开《青海水利志》可以看到几乎空白的青海水利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治穷先兴水。我省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紧密结合省情水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七十年来,我省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水利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跨越式提升,水利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水利不断翻开新的治水篇章,一个集防治水害减灾、农田灌溉、水力发电、供水保障、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网络已经形成,在三江源头奏响了“治水兴青”的最美旋律。截至2018年底,全省水利投资达695亿元,建成规模以上水利工程7800多项,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43亿立方米。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我省水力资源丰沛,可开发量居全国第五位,在西北名列第一。但在解放前,我省只有一座位于北川河畔装机198千瓦的朝阳水电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水电勘测队伍进点龙羊峡,揭开了开发黄河的篇章。1976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龙羊峡水电站,水电第四工程局从刘家峡转战龙羊峡安营扎寨,征服黄河,打通了600多米长的导流隧洞,于1979年12月底胜利拦截黄河水。经过10年艰苦奋战,龙羊峡水库于1986年10月15日下闸蓄水。这个最大坝高178米,库容274亿立方米电站的投产,是我省水电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拉开了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的序幕。它的开工,标志着我省水电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展现了我省水电发展的光明前景。从此,我省的水电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如今,我省境内的黄河上游河段,矗立起一座座大坝,水电梯级开发变成现实。
1996年,黑泉水库的开工建设,结束了我省无大型骨干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历史,也拉开了“引大济湟”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序幕。
2012年,“引大济湟”工程三期项目西干渠建前工程在达坂山深处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奏响建设序曲。该工程的开工兴建,标志着“引大济湟”这一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三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如今,“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干渠均已建成运行,引大通河水接济湟水河的世纪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与之配套的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2014年国务院又将我省10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目前,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外,其余9项工程全部开工或基本建成,总投资规模达210.6亿元。
同时,我省统筹规划重点水源工程,先后建成了温泉、盘道、扎毛等69座水库,开工建设了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和沿黄四大水库灌区,以及杨家、夕昌、哇沿等15座重点水源工程。并全面加快了引黄济宁、“三滩”引水生态治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随着这些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的加快实施,制约全省水资源调控能力的“瓶颈”将逐步被破解,青海大地也变得“水脉”通畅,充满活力。截至2018年底,全省水电站达263座,装机容量11584兆瓦。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省以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在省内首次采用双护盾式TBM施工,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设计,成功解决了因隧洞围岩高应力、大断层、大埋深等罕见技术难题,实现了工程全面贯通。“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创新性地引入“绿色施工”的理念,开展水工隧洞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零劈坡”进洞方案,对渡槽和倒虹吸渠线进行优化调整,大大减少了土壤扰动面积和土方开挖量,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省水电设计院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通过引进高精度、大测深的地质雷达设备及技术,成功开展了钻探测试验证。
民生水利建设惠及百万群众
“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实施了雨水集流、饮水解困、饮水安全等项目,到2015年末,全省累计解决了293.02万农牧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特别是藏区六州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大跨越。
进入“十三五”,我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及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有131.5万农牧区群众饮水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农牧区集中供水率74.6%、自来水普及率61.1%、供水保证率86.6%。
期间,先后实施了湟水流域、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4个大型打捆灌区和2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
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12万公顷,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以每年1.06万公顷的速度递增,为促进“三农”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
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持续开展7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了黑泉水库等28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目前,全省46个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100%,7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了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三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在水土保持方面,我省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东部地区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西部和南部降水适宜地区,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覆盖。同时突出淤地坝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涌现出西宁市长岭沟科技示范园、北川湿地公园、火烧沟流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对全省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2018年底,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54.37平方公里,其中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治理1689.7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10.87亿元。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奋进铸辉煌。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青海,为守护“中华水塔”生态屏障,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水利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一幅水生态和谐画卷正在高原大地上徐徐展开。(本版图片均由水利厅提供)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生态畜牧业 打破草地生产恶性循环
下一篇: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