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间,一道绿色屏障在青海湖北岸延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依托环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从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入手,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青、水净、河畅、景美的生态宜居新海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
虽然已是寒冬腊月,但是在海晏县克土治沙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常绿植物;青杨、乌柳、沙棘、柠条等乔灌木交错铺就的绿色屏障蔚为壮观。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40年前,这里是有名的风沙之地。根据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海晏县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6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4.7%,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1980年开始,海晏县历届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生态优先发展为己任,全面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8400余万元,共完成人工造林3933公顷,工程固沙267公顷,人工促进自然修复2000公顷,林草综合覆盖率达到30% —40% ,局部地块达到85%以上。经过近40年的不懈坚持,终于把沙漠染绿,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
去年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土治沙区,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各类苗木长势旺盛。三代治沙人几十年没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脚步,使得曾经黄沙漫天飞的克土沙区变成了绿意盎然、鸟儿鸣唱的绿洲,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确保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安全通畅运行。
“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已经从种树转移到了维护和提质增效阶段,在维护现有植被覆盖率的情况下,再种植一些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大型乔木。”海晏县林业站站长马文虎介绍说。
关于提质增效,马文虎进一步解释道:“刚开始为了锁住流沙,大多选取耐寒耐旱、成活率高的沙棘、乌柳等植物进行栽种,但是这些植被生存期限是10到20年,20年之后就会出现退化现象,防护效益和防护周期都不是很理想。”马文虎说,在已经固定流沙的基础上,我们从2010年开始尝试青海云杉等大型乔木的种植,2015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到目前已经栽植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大型乔木1000公顷,目标是建成常绿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近自然的森林防护系统。
如今,克土治沙区域已经有4000公顷沙区变成了永久的绿洲,6666.7公顷沙区在治沙措施的作用下不在流动,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植被沙化得到遏制,数万亩草场及交通水利设施得到有效保护。
二
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315国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景秀村美、民风朴实的田园生活,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乡村,几年前却被满巷道的污水臭味所困扰。在村民蔡祥海的眼里,“原来的三联村,夏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冬天处处是冰面、出行不便。”
2017年开始,三联村开始了污水整体治理。经过改厕与污水治理一体化改造,三联村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花香了,树绿了,环境变美了,人也舒适了。三角城镇负责人介绍,三联村的美是发自于内、显溢于外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内外兼修”。
其实,变美的不仅仅是村庄巷道,还有村民庭院居室。家里通了下水,卫生间很快也可以使用了,对于今年60多岁的蔡祥海老人来说,这不仅干净卫生,而且夜晚如厕再不怕受风寒。
“以前村里没有排污设施,家家户户的生活脏水随处倒,苍蝇蚊子特别多。”村主任张宝录见证了三联村从“污水横流”到“洁净”再到“美净”的过程。
2017年投资了2400万元完成三角城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污水处理能力每日达5000吨。2018年又通过山东省援建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实施了总投资500万元的岳峰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600万元的东达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项目建成后,三联、西岔、三角城、岳峰、海东、东达6个村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全县村级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将达到20.7%,超出省定2020年目标10.7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海晏县着力打造“政府主导、规划引领、企业施治、市场协同、社会共治”的农牧区污水处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2016年成立全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三年整治攻坚行动,对环湖9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做出了统一规划。积极开展环湖牧家乐生活污水治理,树立“再生态”理念,谋划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工作,加快编制城市双修建设规划,建立完善项目库,推动城乡污水治理可持续发展。
“2017年我县以三角城镇辖下的三联村、西岔村作为试点,实施新旧管网对接项目,群众反响非常好。今后我们还将把新旧管网对接、新管网铺设、修建末端处理设备等举措推广至全镇乃至全县,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的产生,防患于未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海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发奎感慨地说。
据了解,随着《海晏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全县计划延伸西海镇东片区污水管网系统,实现与西海镇污水处理厂的对接,疏通设施脉络,解决青海湖乡政府周边污水处理问题,完善环湖牧家乐生活污水转运处理机制,通过政府监管部门、污水施治企业、市场经营主体三方签订生活污水处理协议,推进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作。
三
在海晏县西海镇有两个美丽的人工湖,夏季时,绿树和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冬天时,白雪覆盖下,这里是一个静谧祥和的世界。“西海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了两个人工湖,一个叫金湖,一个叫银湖,”海晏县农牧水利科技局项目办主任李洪军介绍。
悠长惬意的木质栈道、水文化广场、引人注目的“民族团结柱”,标志着这里的和谐安康。金银湖处处彰显着对自然的尊重和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得到生动体现。
西海镇金银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海北州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九大示范工程之一,总投资9925万元。该工程于2016年7月正式开工,主要开展水环境治理、水利设施维修加固和水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开展水环境治理、水利设施维修加固和水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河湖连通,扩大湖泊水域面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水流动力,达到河流自净,提高区域防洪能力,区域防洪标准可达到30年一遇。
“有了这些丰富的植被,既对涵养水源、改善水质有效果,更是美化了整个西海镇的人居环境,将进一步促进海晏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可以重新塑造河湖生态岸线,恢复河湖自然生态岸坡。”李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