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青海科技报 2020-01-02

  

  自动驾驶汽车

  

  3D打印的食物

  

  机器人护士

  

  5.5英寸柔性屏

  世界因科技更多彩,生活因科技更丰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世界,影响着你我的生活,许多科幻电影里的桥段已成为现实:可穿戴设备让衣着更具“未来感”,智慧餐厅里的美食更带“科技范儿”,物联网家电使生活更便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出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不得不说,它们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而这些发现,也正在或终将切切实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过去的一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让生活更精彩,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自动驾驶很舒服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感知环境信息、优化行驶路线,带来更加安全平稳的出行体验。

  现实中的自动驾驶汽车长什么样?乘坐起来舒适性、安全性怎么样?在位于北京西五环外的一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路段上,停着的自动驾驶汽车,除了车顶上多了一顶高速旋转的“帽子”之外,外观和内饰看起来与普通汽车没啥差别。

  车子启动。开始的一小段路还是人工驾驶。大概两分钟后,坐在后排的腾讯自动驾驶高级经理,已经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只见驾驶员的双手已经离开了方向盘,双脚也没有踩油门和刹车,汽车真的是“自己走”了。

  向南表示,只需提前输入目的地,自动驾驶汽车就能自动顺畅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转弯、调头、并线、刹车等,并与前方车辆随时保持适当车距。

  完成这一系列驾驶动作,全靠车上的“眼睛”和“大脑”。其中,“眼睛”是传感器,主要由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组成。向南说:“车顶旋转的‘帽子’是64线激光雷达,每秒能扫描周边120米的距离,能360度感知路上物体的远近深浅。还有3组250万像素的摄像头,有效成像距离为200米,比人眼精确得多。”

  “大脑”则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能根据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和高精度地图,预测周边车辆与行人的行为和意图。相比普通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能规划出更优路线,感知车距,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向南说:“遇到紧急情况时,自动驾驶汽车的刹车反应也很快。”

  不知不觉,5公里的测试路段已经走完了,用时15分钟左右。整个过程舒适、平稳,和平常坐车并没有什么不同。

  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技术等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因此,自动驾驶汽车要真正达到成熟推广,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可以预见的是,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变革,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营养美食可打印

  把3D打印技术和精准营养系统引入食品领域,可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营养健康需求。

  佩戴生物传感器,健康、营养等数据实时传输到云平台,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统,对人体进行健康诊断,匹配营养方案。上班时只要轻轻点击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3D打印智慧厨房就会立刻启动。回到家以后,一套为个人定制的美味餐食已经“打印”完毕,每位家庭成员的餐食都符合各自的营养健康需求……

  这是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为我们描绘未来有望成为现实的营养美食3D打印场景。近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国家精准营养与食品3D打印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实验室里,一名科研人员正在使用3D打印机,缓缓地打印出一个有卡通图案的煎饼。旁边的实验桌上堆满了形态各异的立体小动物形状食品。实验室的另一侧,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体检设备。

  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先做了个简单体检,采集无创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血氧、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指标。科研人员介绍,人体营养健康数据已经实时上传至云端。果然,不一会儿,记者就拿到了自己的健康与营养诊断报告。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良博士表示,这份个性化健康与营养诊断报告的数据经智能决策专家系统处理后,指令传回3D打印机,就能打印符合实时营养健康需求的精准餐食。餐食中的营养元素甚至能精确到标准剂量,比如缺多少毫克钙、多少毫升水等。

  记者拿起一小块煎饼尝了一口,非常香甜,煎饼上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营养元素,让人一目了然。张良博士介绍,这些尝试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他们正在与医务人员沟通合作,针对特殊人群做示范,获取肥胖症、糖尿病人、高血压等患者的健康和营养数据,让他们食用精准营养3D打印食品,监测健康和营养变化,成熟后再逐步把应用推向大众。

  我国居民慢性病多发,膳食营养不科学不均衡是重要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3D打印技术引入食品领域,能够帮助构建从原料到产品的精准营养3D打印食品生产系统,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营养与健康需求。

  盲人也能“看”世界

  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已用于智能问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疾病风险预测等医疗服务。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帮助盲人或一些严重的弱视患者“看”世界?

  维看科技的研发人员设计了一款助视器,从外形上看,它像一个黑色的头环,前部嵌有摄像头,与之相连的是一个舌显示器。记者戴上助视器,闭上眼睛,把舌显示器轻放在舌头上。一开始没有特别的知觉,不一会儿,就感到舌部有可乐气泡爆破般的轻微刺激感。

  这个智能设备如何帮助盲人“看”世界?原来,人可以通过大脑感知世界,助视器上的舌显示器充当大脑和外界捕获信息的中枢。当记者戴着助视器观察物体时,设备前方的数字摄像头捕捉视觉信息,同时将获取的影像通过特定的算法转化为一种脉冲信息,并传送到舌显示器,它再将触觉信息传入大脑,最终加工成视知觉信息。科研人员介绍,通过培训,盲人能够根据舌显示器上的触觉图案感知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和运动,进而强化成潜意识行为,最终帮助盲人用大脑“看清”世界。

  这只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在志诺维思(北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科研人员把病理影像资料输入计算机,短短数秒后就会在影像上标注出病灶,甚至还能生成初步的结构化报告。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机器读片”。

  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已经渗透到智能问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疾病风险预测等医疗服务的多个环节。

  人工智能专家表示,2020年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有望加速融入临床辅助诊疗、智能健康管理、医院智能管理等方面。同时,智慧医疗要更好落地,还需界定算法责任,做好医学数据标识以及上下游协调等工作,让智慧医疗惠及更多百姓。

  手机屏幕可折叠

  柔性屏将改变手机、电脑等终端的人机交互方式,并让更多的智能场景加速落地。

  你见过能被风吹起的轻薄柔性屏吗?

  在京东方科技集团的展厅里,一片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屏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作为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之一,这一柔性显示屏以柔性基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基板,并采用可主动发光的有机材料以及柔性封装技术,颠覆了原有刚性的显示产品形态,带来全新的屏幕交互体验。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显示”已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电子屏幕正不断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电视、电脑、手机等液晶显示屏以玻璃为基板材料,再加上三极管阵列、液晶或发光层等各种功能层或部件,还需要背光源等,不仅厚度降不下来,还会造成屏幕易碎等问题。与之相比,柔性屏使用柔性基板材料,可实现弯曲、折叠、卷曲等形态,不仅让电子设备“体态”更轻盈,形态更多样,还能降低功耗,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和耐用度。目前,一款柔性AMOLED平板电脑,可以弯折超过20万次。

  记者只用两个手指,就能轻松夹起一片柔性屏样品,拿在手中也感觉十分轻便,可以对折、弯曲。别看它显得“弱不禁风”,在亮度、清晰度和对比度方面的表现却十分出色。

  柔性屏的问世和推广应用,不仅拓展了屏幕的“边界”,也给市场和用户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柔性屏与多点触控、屏下指纹识别、屏下发声、手势识别等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智能终端产品的人机交互方式。

  近年来,柔性显示技术备受关注。同时,柔性屏在可折叠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高端车载显示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据《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