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灵长类研究将成中国脑科学高地

科学网 2017-03-14

  脑科学研究如今已是大国必争之地,美国、日本、欧盟相继斥巨资启动大型脑科学项目,中国如何在这场脑科学竞赛中领先?3月11~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深圳召开以“非人灵长类脑与认知”为主题的第588次学术讨论会,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会上表示,非人灵长类研究将成为我国引领国际脑科学发展的突破方向,并有可能成为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

  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进化上接近,是理解人类脑与认知的理想动物模型。蒲慕明表示,丰富的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是中国脑科学研究的先天优势,我国在灵长类脑疾病模型制作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细胞类型图谱、神经联接图谱、神经元活动图谱等还将会是近期我国非人灵长类研究最有可能有重大贡献的方向。

  蒲慕明表示,如果能在与人脑结构相近的猕猴脑同时取得并比较宏观与介观神经连接信息,并在猴脑以侵入性的手段作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准确的干扰,来解析宏观图谱与特定神经环路和脑功能之间的关系,将会为人脑宏观结构和功能研究领域带来突破。

  近年来,我国在非人灵长类视觉、自我意识、注意、抉择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申请与组织方,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MIT麦戈文联合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目前就已建成国际水准的非人灵长类脑科学研究平台,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例如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大脑先天的对突发威胁的“防御系统”,以及首次发现慢性疼痛、抑郁的大脑环路等。

  与会专家还建议在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视觉认知的基础、脑研究的新技术以及类脑智能领域加强攻关,并期望达成共识,为国家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非人灵长类脑与认知研究及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的战略方案。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