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正取代传统密码?盘点那些主流生物识别技术环球网 2018-01-08 作者:心月 |
卡普兰先驱报日前刊文,称密码正在被生物识别技术代替,不用密码的智能手机已无处不在。
几乎每一款高端智能手机,甚至是很多不算高端的智能手机上都已经具备某种形式的安全功能,包括利用身体部位作为身份验证。很多手机会扫描指纹,甚至是脸。这些被称为“生物识别”的功能已经成为手机的标配,因为它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功能。
生物识别技术被用来解锁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样的设备,以进入它们的主屏幕,在那里你可以保存所有文件、应用程序和私人数据。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扫描、面部识别、语音识别以及虹膜扫描。
iPhone 5S
指纹识别
2013年苹果推出iPhone 5S,它是首款配备指纹扫识别智能手机,在当时看起来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用户可以在iPhone上注册指纹,并用于解锁手机。之后,指纹功能也逐步应用在处理苹果移动支付服务ApplePay的付款上,作为身份验证的凭证。
iPhone5s是首批采用指纹扫识别的主流设备之一。自从iPhone5S发布以来,许多智能手机制造商纷纷效仿,并推出了自己的指纹识别手机。仅在2017年,配有指纹扫描仪的智能手机数量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其中包括苹果的iPhone8/8Plus、三星的Galaxy S8和GalaxyNote8、LG的G6和V30、华为的Mate10、谷歌的Pixel2和Pixel 2XL、OnePlus 5和5T、Essential Phone以及HTC的U11。
三星Galaxy S8
面部识别
三星的Galaxy S8是最早出现面部识别功能的旗舰智能手机产品之一,但谷歌也在2011年推出了一款带有该功能的智能手机,尽管其也是三星制造的设备——Galaxy Nexus。
在那个时候,FaceUnlock被认为过于花哨,使用起来并不容易。谷歌的Nexus系列在Android社区之外也鲜为人知,这让面部识别功能的应用变得更加困难。
三星Galaxy Note8上配有面部识别功能,苹果也将面部识别功能引入高端机型iPhoneX中,这是第一款没有物理home键的iPhone,也是首款放弃苹果传统Touch ID解锁方式的iPhone。在iPhoneX上注册脸部信息后,用户只需将设备举高至脸部,就可以即时访问手机,或通过ApplePay支付购物。
虽然FaceID已经足够安全,可以对ApplePay的购买行为进行验证,但许多Android智能手机上的面部识别软件却被认为不安全,不能用于银行或移动支付应用。不过,许多Android设备仍有多种生物识别安全选项。
此外,用户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安全识别选项,或者将它们设置为不同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设置面部识别来解锁设备,但是使用指纹扫描来验证购买。
智能手机上的面部识别技术正开始流行起来。除了iPhoneX和GalaxyS8之外,近期还推出了Galaxy Note8、LG V30、OnePlus 5T、HTC U11、华为P10、MotoG5、小米Mi6和小米Mi MIX2等新产品。
Lumia 950
虹膜识别
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可能许多消费者还不太了解,主要是因为这一功能主要应用在许多不知名的设备上,还有些则是在海外发布。
第一批使用虹膜识别的智能手机包括2015年发布的富士通NXF-04G和微软Lumia 950。三星也在2016年推出的命运多舛的Galaxy Note7上配置虹膜识别功能,之后又应用在2017年推出的Galaxy S8和Galaxy Note8上。
三星Galaxy Note8配置有虹膜扫描功,能就像面部识别一样,虹膜识别可以让用户在设备上注册虹膜。想要解锁手机,用户只需将手机举高到脸部,并将扫描框对准眼睛。
像许多Android智能手机上的面部识别功能一样,虹膜扫描也被认为不够安全,无法用于验证银行和支付相关的应用。
在Galaxy S8和Galaxy Note8等设备上,用户可以同时注册虹膜扫描和面部识别功能,但除了指纹扫描仪外,用户任何时间都只能设置一个生物识别选项。用户还必须有pin码、密码和模式安全措施作为备份,以防任何一种或所有生物识别选项都验证失败。
LG V30
语音识别
有趣的是,在苹果、谷歌、亚马逊以及微软等几个大品牌力推声控硬件和软件助理的时候,语音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选项却并未被普遍接受。
尽管如此,这类产品和技术依然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支持。LG V30智能手机包括语音解锁功能VoicePrint,用户可以设定一个手机能够识别的短语,充当解锁指令。
LG V30是为数不多的将语音识别作为解锁功能的设备之一,语音识别也是通过SmartLock的设置,在Android操作系统中扎根。
用户可以使用Google Assistant注册语音,然后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启用“语音匹配解锁”设置。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