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物质文化研究新视角”工作坊成功举办

文章出自:敦煌研究院 文章位置:国际动态

标签: 壁画;敦煌研究院;南加州大学;

  4月12日上午,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南加州大学Dornsife学院东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物质文化研究新视角”线上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敦煌研究院史翰文(Neil Schmid)研究员和南加州大学李琛妍(Sonya Lee)教授联合主持,南加州大学黄闰雅(Yoonah Hwang)、韩国梨花女子大学Youn-mi Kim及敦煌研究院祁晓庆和米小强四位青年学者围绕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壁画、手稿、墓葬等不同类型的物质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首先,李琛妍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背景,并对四位发言人做了简要介绍。史翰文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及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的概况。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宋焰朋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对四位发言人的专业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学术成果的研讨与分享意义重大,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与敦煌相关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他希望今后能够寻找更多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

  南加州大学黄闰雅(Yoonah Hwang)博士,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与藏经洞幢幡饰物的关联》为题,围绕常见主题观音经变在壁画和藏经洞便携式绢画上的表现形式,探讨了是否存在同一组工匠共同参与绢画和壁画的绘制,其绘制策略是否不同,以及绢画作为壁画替代品的含义等相关问题。她认为,为适应构图,壁画和绢画中的主尊形象及其周围补充叙事场景的视觉化表达有所不同。绢画为易于携带,多采用彩绘横幅的表现方式。而壁画的表现则取决于墙面的大小及洞窟的整体布局,中唐之后多流行分隔式竖直表现形式。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Youn-mi Kim教授,以《佛符——敦煌遗书和韩国佛教中的符咒》为题,重点介绍了13世纪至今韩国往生“净土印”和敦煌手稿中的“神足印”,指出两者具有相似性。通过探索两地纸本文献或木刻版画中的符文形象,追溯了敦煌和韩国区域间的佛教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从中世纪延续至现代,从中国西部延伸至朝鲜半岛佛教修行实践的巨大景观。

  祁晓庆博士以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6-7世纪王族供养人像为例,探讨了其“模式化”的服饰和面貌特征,尤其是“脚尖站立”姿态和多人并排站立的图式结构。她指出,这类姿态与伊朗和中亚艺术有极大的渊源,其表现形式与龟兹王族身份的构建、宗教礼仪及人们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观念有关。

  米小强博士的发言主题为《阿富汗黄金之丘墓墓主族属考辩》,他从钱币、服饰及文献等角度,重点分析了黄金之丘墓墓主的身份和族属问题。他认为,无论从钱币的戳印头像,还是墓主的树形步摇和靴扣等,都证明墓主与大月氏(贵霜)的关系更为紧密。米博士还根据汉文文献进一步补证了黄金之丘墓族属于大月氏的结论,认为黄金之丘墓是一处王者墓地,而其时大夏地区唯一的王族就是大月氏(贵霜)。

  本次工作坊为敦煌研究院和南加州大学首次合作举办,不仅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也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所采取的小规模研讨模式,保证了发言人充分表达学术观点的时间,同时中英文互译的方式也保障了会议的质量,对于促进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和敦煌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双方表示,今后将继续举办此类学术研讨活动,共襄文化交流盛会、共叙合作发展友谊。 

第二期大图.jpg

版权所有 © 《通讯》编辑部  备案号:京ICP备16005954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59041343 Email:cansm@vip.sina.com

版权所有 © 《通讯》编辑部 备案号:京ICP备16005954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59041343

Email:cansm@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