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在第三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上的致辞

文章出自: 文章位置:学思践悟

标签: 韩启德;科学文化论坛;科学精神

  2023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韩启德院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道,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莅临“第三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

  今年以来,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集群,成为全球社会共同聚焦的现象级话题。仅在一年时间里,人工智能4.0已经对产业模式、社会结构、国际关系,甚至人类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了重构式的影响。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人类文明史上已经多次发生过的,技术引发制度变革,重塑社会文化,进而促生全新文明形态的实例,参照历史经验,我们当下或许也正在经历着一场以泛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文明递变,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当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为何会感到如此忧惧,其实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技术本身,而根源于身处文明形态转捩点时的惶惑与迷茫。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广泛变革,将一些底层的哲学追问重新抛出,暴露出更多超越认知和想象的思维盲区。例如,新的技术发展已经颠覆了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传统认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的关系。随着具有人类智慧水平的强人工智能以更大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全面参与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文明最为本质性的“人基形态”特征或将被彻底颠覆,届时我们将如何约束、协调和适应人机共生时代的新秩序?又将如何反观和重塑人类文明的自我存在?显然,面对如此深刻而宏观的底层变革,人类文化必然会在技术的驱动下经历一次彻底的革新。

  于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文化建设问题,以更加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如何影响科学文化?科学文化能否继续在价值层面引领科技向善和以人为本?科学文化需要怎样发展来适应新的科技生态?这些问题我们当前还无法回答,但却必须有所回应。在这里,我想重点讲4点想法: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科学文化的形态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预见,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科学文化中瑰丽的奇葩。又如,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设施,需要动员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越来越普遍的有组织研究,会对传统自由研究的科学文化带来冲击。又如,人工智能技术集合和应用已有知识的强大能力,将使人类创新能力跃上新的台阶,创新文化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化。还有,人工智能技术对超大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能力,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复杂性研究方法问题,促进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从而有可能改变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以还原论为基本研究模式的格局,科学文化也会随之产生全局性的变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到达通用阶段,人类将有可能进入所谓的后真相时代,由“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变为“我信故我对(I believe therefore I am right)”,这不仅是底层哲学命题,还将会彻底挑战当前科学文化赖以建构的一些根本性的价值基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中算法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问题;数据泄露、功能僭变、隐私保护等安全问题;巨大算力带来的能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数字鸿沟引起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等等,都牵涉到根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存在权利和责任的关系问题,由此带来众多伦理问题。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必将更为突出,如果还要保证科学技术向善,为人类福祉服务,就要求科学文化自觉适应新的变化,与人文文化双向赋能,真正跨越科技与人文的藩篱,乃至融合为统一的所谓“第三种文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全民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与学习模式,科学文化建设的主体也会随之发生转移。个体赋能与赋权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大趋势,本着权责一致的原则,当大范围内的人群共同面对众多复杂而细碎的科技伦理问题时,就需要个体能做出更加理性的价值判断,进行更加有效的自我归训。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文化,最终必然导向一个如何真正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经典问题,还将延展出数字素养、信息素养等诸多科学文化的新内涵。

  第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求我国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人工智能技术所呈现的跨文化、跨语种、多模态特征,必然催生一种超空间尺度的数字秩序,也将诸多地缘性、局域性问题,扩大为人类文明需要共同面对的普适性议题。所以我们比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构建一个同气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国际社会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方针与原则已然达成初步共识,然而可以预想,法律、政策和制度等硬性措施,仍然无法完全协调原有利益格局的历史遗留性分歧。如果要进一步实现真正包容、开放、互信的合作与共生,超越特定文化背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科学文化,或将成为消弭分歧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类似中国这样在多次技术文明转型中屹立不倒、具备深厚历史沉淀的国家,更应该自觉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之“变”,开创科学文化之“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政策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在科学文化领域返本开新、奋勇当先,将为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提供重要原动力。

  最后,我想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对科学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和一些变化,但科学文化追求真理、理性质疑、批判证伪、逻辑推理、实证检验、数字表述、开放创新等根本内涵不会改变,科学精神是不朽的。

  “中国科学文化论坛”自2019年首度创办以来,一直都立足于回应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诉求,引领中国科学文化的根本变革。本届论坛将话题设定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文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坐而论道的学理性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开拓的实践性问题。我们衷心希望,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勇于回应一些当下科学文化所面临的真问题,大胆设想,鼓励争辩,以真知灼见共同汇聚成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科学文化的新方案。

  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微信图片_20240118170503.jpg

版权所有 © 《通讯》编辑部  备案号:京ICP备16005954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59041343 Email:cansm@vip.sina.com

版权所有 © 《通讯》编辑部 备案号:京ICP备16005954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59041343

Email:cansm@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