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管理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吴俊文

  社区环境管理就是指社区中的所有单位和居民通过多种手段来防治社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的过程。要想全面、准确地理解社区环境管理的定义,需要注意管理手段的多样性、观念的整体性、时间的持久性、主体的多元性。

  社区环境管理的原则

  社区环境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环境价值原则,即充分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断发现、保障和提升环境的价值,为社区环境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即将社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管理目标的制订应当着眼于社区、社会环境的全局和整体效益。

  第三,综合平衡原则,即在社区环境管理过程中,平衡各主体的利益,不得牺牲某个环境主体的利益来获取暂时的发展,尤其注重保护社区居民的环境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持续发展原则。这是社区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原则,即在社区环境管理过程中,协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社区环境管理是政府、社区及公众的共同事业。社区应当在政府指引下,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到社区的环境管理事务中1。

  社区环境管理的目标

  社区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保障社区居民合法的环境权益;保护社区环境卫生,建设绿色、生态、低碳化的美好社区;建设现代化的社区环境文明,建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化新型文明社区。

  社区环境管理的要求

  社区环境管理的要求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都包括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是社区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社区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旨在帮助社区实现自身所设定的环境水平,并不断改进环境行为,达到更好水平的社区管理工具。

  二是确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方针。社区环境管理方针社区对自身的环境目标和指标所作的基础性框架,包括了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符合法律法规等内容。社区环境管理方针是社区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原则,对于加强管理,改进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方针往往包括了长远规划、特定目标、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方针应当在社区内公开公布,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实施。随着社区实际情况的变化和环境的持续改进,环境管理方针也应作出必要的调整。

  三是制定专业的环境管理方案。根据社区内环境工作者队伍的构成情况,制定出每个有关职能为实现环境目标指标而应履行的职责和实现的时间,以使社区的环境方针付诸实践,使环境目标得以逐步实现。其基本的制定步骤为初始评审-确立目标-制订短期计划并列出具体措施-分析成本效益并列出方案。

  环境管理方案的制订使得社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将责任落实到人,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构建环境管理监测体系。社区的环境管理是业主委员会、上级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商、物业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管理事务,需要一个完备的监测体系。四个相关组织都应该抽调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监测小组,定期向管理者提交环境监测报告,揭示社区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意见。

  社区环境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社区环境机制,明确社区环境整治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应强化社区环境管理,落实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应把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形成和完善统一领导下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 制定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立社区环境保护目标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各地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在规划大气、水域和噪声功能区的基础上,着重保护好集中饮用水源地,提高居民文教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

  (三) 结合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为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创造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结构和原材料结构。采取措施逐步淘汰原材料消耗高、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工艺与设备,停止生产污染严重的产品。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应逐步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的污染物应在企业或城市区域内等量消减,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中,应采取“以新带老”、“以大带小”和“工民互带”等措施。

  (四) 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

  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必须从社区的总体效益出发,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推行对污染的集中控制。对过于分散的污染源和不宜集中处理的特殊污染物,应进行单独处理或者预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改变社区燃料构成和供热方式,控制大气污染,综合利用能源。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等部门,应优化能源利用,将适合民用的煤炭、可燃气及余热资源优先供应城市民用,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替代燃煤民用炉灶和分散供热锅炉。对造纸制浆、电镀、热处理等污染严重的行业,应逐步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并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企业排放固体废物应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做好综合利用和集中处理、处置工作。

  (五)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

  应加强社区供排水、公共交通、污染治理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环境质量。有计划地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科学措施解决污水排放问题,集中力量整治城区内不符合功能区水质要求的江、河段、以及沟、渠、湖、塘。要逐步实行垃圾收集容器化和密闭运输,以高温堆肥和卫生填埋等方式为主进行处理,改善城郊环境卫生状况,减少占用农田面积,鼓励垃圾综合利用,减少垃圾量。控制交通噪声和机动车辆尾气污染,加强以绿化为主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覆盖城市街道两旁的裸露地面,并逐步建立一批立体绿化和楼顶花园的示范工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六) 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社区环境的资金来源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实行有利于环境综合整治的经济政策,开辟各种资金渠道。城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国家已经规定用于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资金,要落实来源并合理安排使用,要管好、用好城市维护建设的资金、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并适当增加预算内的环境保护资金;利润留成应当用于治理工业“三废”;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收入应重点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等。

  (七) 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健全监督执法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社区建设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土地等部门,也应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职责分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应积极组织开展创建“烟尘控制区”、“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的活动,评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监察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人员应统一标志,持证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人员,应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建立考核制度,提高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以适应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八) 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展社区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作为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与社区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教育和社区本身发展产生互动效应。在社区环境教育中,必须以社区作为大课堂、实验室,共同参与、设计、描绘和创建这个大环境,建立社区环境宣传教育网,开展各种形式、层次的宣传教育。如在社区学校、街区、村庄、商业中心、工厂等建立宣传基地,开展与社区有关的各种宣传教育。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现代宣传策划的管理手段,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的社区新形象,增加环境教育的宣传效果2。

  社区环境管理的功能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人和自然的清洁、优美的环境,既能客观展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这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创造高品位的生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环境管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包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改善城市风貌以及增强社区凝聚力等。

  (一)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内度过,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社区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如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不再单纯地追求住房质量,同时要求居住安全、环境宜人、文化益智。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希望有一个舒适、惬意,能充分休息的环境,以消除工作后的疲劳。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告诉我们,“家”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着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的功能,即家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教育自己的子女,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发挥社会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庭有着休息、娱乐、亲和的作用,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由此可见,高质量的环境不仅是维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有对安全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向往以及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二) 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清洁、优雅的社区环境和花草树木给人以美的视觉效果,使人倍感温馨亲切,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现代城市人长时间在不大透气的室内环境中,渴望接触室外的自然环境,于是社区的绿地、广场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去处,步入其中有回归自然之感。因此,创造建筑与自然相互补充,空间的分隔、和谐以达到相互辉映的效果,能给人以一种轻松、爽朗的感受,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品行,成功的环境管理,会使人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工作和学习,推动和谐社区构建。

  (三) 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过去我们沿袭的是以单位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模式,单位几乎承担了社会全部职能。随着政府职能快速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外来人口、下岗失业职工、自由职业者以及“SOHO”一族的增多,社区正逐步取代单位成为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强。如今,人们可以不再一成不变地从属于某一个固定的单位,但他们的生活却相对无法离开特定的社区。因此,充分发挥社区优势,顺应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不仅有利于扭转单位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局面,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而且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最终实现由“单位人”真正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 改善整个城市风貌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聚集点,也是构成整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社会单元,与整个城市形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只有社区环境得到有效管理,整个城市风貌才得以最终改观。要提升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水平,必须从改善社区环境入手,良好的社区环境管理是优秀城市环境风貌的重要基石所在。

  (五) 增强社区凝聚力

  当前,社区环境已不仅仅是有形的客观物质环境,而且包括人们感觉到的邻里关系、精神风貌、道德修养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后,还可以满足更深层次的交往需求和娱乐需求。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从社区环境这一全体居民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出发,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3。

  社区环境管理的意义

  社区环境管理的意义在于:其一,社区环境管理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区环境管理能够提升社区形象。其二,社区环境管理能够为社区居民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提高生活品质。其三,社区环境管理有利于从基层做起,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其四,社区环境管理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环境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最后,社区环境管理作为社会环境管理的基点,其发展进程和相应成效能够为城市、社会的环境管理作出预见性启示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流域环境管理

下一篇:森林环境评价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