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1 播前准备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地块。整地蓄墒。前茬作物收获后,采取深松耕、耕后耙耱等措施整地蓄墒,做到土面平整、土壤细绵、无坷垃、无根茬,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条件。施好底肥。增施有机肥料,根据作物品种、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等确定化肥用量和比例,科学施用保水剂、生根剂、抗旱、抗逆制剂以及锌肥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因覆膜后难追肥,推荐施用长效、缓释肥料以及相关专用肥。底肥可在整地起垄时施用。选用良种。根据降雨、积温、土壤肥力、农田基础设施等情况选择适宜品种。海拔1800m以下地区宜选用中晚熟品种,海拔1800m~2000m地区宜选用中熟品种,海拨2000m~2300m地区宜选用中早熟品种。

  2 起垄起垄规格。大垄垄宽约70cm,垄高约10cm;小垄垄宽约40cm,垄高约15cm;大小垄相间,中间为播种沟,每个播种沟对应一大一小两个集雨垄面。起垄方法。按照起垄规格划行起垄,做到垄面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无凹陷。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取机械起垄覆膜作业。土壤处理。病虫草害严重的地块,在整地起垄时进行土壤处理,喷洒农药后及时覆盖地膜。

  3 覆膜地膜选择。地膜应符合GB 13735要求且厚度不宜低于0.008mm,优先选用厚度0.01mm以上的地膜。杂草较多的地块可采用黑色地膜,积极探索应用强度与效果满足要求的全降解地膜、彩色地膜和功能地膜。覆膜时间。根据降水和土壤墒情选择秋季覆膜或春季顶凌覆膜。在秋季覆膜可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蒸发,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在春季土壤昼消夜冻、白天消冻约15cm时顶凌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蒸发。覆膜方法。全地面覆盖,相邻两幅地膜在大垄垄脊相接,用土压实。地膜应拉展铺平,与垄面、垄沟贴紧,每隔约2m用土横压,防大风揭膜。覆膜后在播种沟内每隔50cm左右打直径约3mm的渗水孔,便于降水入渗。加强管理,防止牲畜入地践踏等造成破损。经常检查,发现破损时及时用土盖严或进行修补。可用秸秆覆盖护膜。

  4 播种播种时间。通常在耕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播种,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品种等因素调整。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降水条件和品种特性等确定种植密度。年降雨量300~350mm的地区每667㎡以3000~3500株为宜,株距35~40cm;年降雨量350~450mm的地区每667㎡以3500~4000株为宜,株距30~35cm;年降雨量450mm以上的地区每667㎡以4000~4500株为宜,株距27~30cm。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播种方法。按照种植密度和株距将种子破膜穴播在播种沟内,播深3~5cm,播后用土封严播种孔。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打孔补墒后再播种。田间管理苗期管理。出苗后注意放苗,掏出压在地膜下的幼苗。及时查苗,缺苗时进行催芽补种或移栽补苗。4~5叶期定苗,除去病、弱、杂苗,每穴留1株壮苗。中后期管理。当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可进行追肥。在两株中间用施肥枪等工具打孔施肥,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制成肥液注射施肥,或喷施叶面肥、水溶肥、抗旱抗逆制剂以及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后期肥力高的地块一般不追肥,以防贪青。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等方式及时追肥。出现第三穗时尽早掰除,减少养分消耗。病虫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粘虫、玉米螟、红蜘蛛、锈病等病虫害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5 适时收获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收获。注意晾晒储存,防止受潮霉变。

  6 残膜处理玉米收获后,揭除田间残膜,回收利用。适宜地区实行一膜两年用。应用效果。小麦秸秆覆盖比常规耕作增产17~30kg/ 亩,玉米秸秆覆盖比常规耕作增产20~40kg/亩,水分利用率提高15~25%,利用效率提高0.1kg/m³。小麦地膜覆盖,使地表蒸发减少30%以上,比露地小麦增产100~180kg/hm2,生育期每毫米降水生产小麦达1.99~2.4kg,是常规田的1.7~3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0%以上,利用效率提高0.1~0.2kg/㎡;玉米地膜覆盖比露地玉米增产150~230kg/亩,水分利用率提高25%~30%,利用效率提高0.2~0.3kg/㎡;W膜盖玉米比露地玉米增产80~100kg/ 亩,水分利用率提高25%,利用效率提高0.3kg/㎡;谷 子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谷子增产60~100kg/亩,水分利用率提高15%,利用效率提高0.1kg/㎡。编辑:武莹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厅研究员 石建国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