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水分管理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8-06 作者: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

  稻田水分管理技术在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具体策略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水稻对水分敏感程度来调节田间水分,实行控制灌溉;通过水分调节,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促控,实现节水、保肥、 改土、抗倒伏、抗逆境和减轻病虫害,达到水稻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具体水分管理技术如下。

  1.栽秧期。不论采取哪种栽培方式,人工栽插、机插,还是抛秧,救插时田面均应保持薄水层,以使株行距一致,插得深浅一致,不漂秧,不缺穴,返青快。插秧和气温关系极大。气温较低的,水层可浅些;气温较高的,为避免搁伤秧苗,应适当加深水层,一般3-5 厘米为宜。

  2.返青期。水稻秧苗移栽后,应立即灌深水,有利于返青。移栽时受伤的根系还未恢复,新根又没长出,根系的吸水能力较弱,叶面蒸腾作用在进行,会造成水分支出大于收人,较难保持稻株体内的水分平衡,叶片变黄,严重时出现凋萎现象,所以在返青期内,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满足稻株生理需水和减少叶面蒸腾,促进秧苗早发新根,加速返青。对于移栽时秧龄较长、较大秧苗,深水返青更为重要,尤其在气温高、湿度低条件下栽插的秧苗,栽后要注意深水护苗,最好白天灌深水护苗,晚上排水,以促返青发根。栽秧后5~7天,一般秧苗都以扎根立起,也是田间杂草集中萌发时期,此时应选适宜的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3.分蘖期。此期以浅水灌溉为主, 浅灌勤灌,只保持1~2厘米水层。或是实行间歇灌溉,方法是田间灌1次水,保持3~5天浅水层,以后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间无明水、土壤湿润时,再灌1次水。水稻分蘖期浅水灌溉或间歇灌溉,可使田间水、肥、气、热比较协调,稻株基部受光充足,分蘖发生早,根系发达。分蘖期若田间灌水过深,将妨碍田间土温的上升或使水稻分蘖节部位昼夜温差过小,影响分蘖的早生快发;此时若水层过深使土壤通气不良,可加剧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严重时出现黑根、烂根。对于土质黏重田块,或高肥田块,秧苗返青早的宜湿润灌溉;对于土质差的稻田,或中低肥力的稻田,要保持较长时间的浅水层。

  4.分蘖末期。为了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促进根系的发育,巩固有效穗,为生殖生长打下基础,需要排水搁田。搁田时间的确定原则是“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这里的“时”是指水稻分蘖末期到幼穗分化初期。这一时期对水分不甚敏感,期后水稻对水的敏感性增强,过分控制水分可能会影响稻穗的分化;而所谓的“苗”是指单位面积上的茎蘖数(包括主茎和分蘖),一般在够苗期搁田,够苗期即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德数指标的时期。关于预定穗数指标是指适宜穗数, 可以从当地高产田块中的众数中求得。搁田时间的确定还和土壤质地、品种及种植方式有关,一般土壤肥力高、栽培密度大、品种分蘖力强、分蘖早、发苗足、苗势旺的田块,搁田要提早。对于密度大、分蘖早的抛秧田,搁田的时间更适当提前。对于某些肥力不足, 分蘖生长缓慢,水稻群体不足,总苗数不达标的,可适当推迟搁田。水稻搁田的程度视土壤而定,正常情况下,搁田以土壤出现3~5厘米细裂缝为复水标准。搁田使水稻无效分蘖显著减缓,植株形态上表现叶色褪淡落黄,叶片挺立,土壤达到沉实,田面露白根,复水后入田不陷脚,全田均匀一致。生产上可采取分次轻搁方法,具体措施如下:每次搁田时间约为0.5个叶龄期,一般4~5天,搁田后当0~5厘米土层的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的70%~80%再复水。

  5.拔节孕穗期。在水稻的穗分化减数分裂期是生育过程中的需水临界期,这一时期稻株生长量迅速增大,它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在此时期既要有足够水分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如果缺水干旱,极易造成颖花分化少而退化多、穗小、产量低,搁田要求在倒3叶末期结束,进入倒2叶必需复水,保证幼穗分化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特别是减数分裂前后更不能缺水,否则将严重影响幼穗的分化、颖花大量退化,结实率下降。

  在此时期主要采用浅湿交替灌溉。具体方法如下:保持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状态,即灌1次2~3厘米深的水,自然落干后不立即准第2次水,让稻田土壤露出水面透气,待2~3天后再源2~3厘米深的水,如此反复,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模式。剑叶露出以后,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此时 田间应建立水层,并保持到抽穗前2~3天,然后再排水轻搁田,促使“破口期”落黄,以增加稻株的淀粉积累,促使抽穗整齐。

  6.抽穗开花期。此期对水稻来说,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旺盛,对水分的需求较敏感,耗水量仅次于拔节孕穗期。此时缺水,轻者延迟抽穗或抽穗不齐,严重时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增多,结实率大幅度降低。此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一般在饱和状态,以建立薄水层为宜。

  抽穗开花期间,当日最高温度达到35℃时,就会影响稻花的授粉和受精,降低结实率和粒重;遇上寒露风的天气也会使空粒增加,粒重降低。为抵御高温干旱或低温等逆境气候的伤害,应适当加深灌溉水层到4~5厘米,最好采用喷灌。

  7.乳熟期。抽穗开花后,籽粒开始灌浆,此时是水稻净光合生产率最高的时期,同时水稻根系活力下降,争取粒重和防止叶片、根系早衰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既要保证土壤有较高的湿度,保证水稻正常的生理需水,又要注意使土壤通气,以便保持根系活力和维持上部功能叶的寿命。一般浅湿交替灌溉的方式较好,即采用灌溉→落干→再灌溉→再落干的方法。

  8.蜡熟期。水稻抽穗后20~25天之后穗梢黄色下沉,进入黄熟期。此时水稻的耗水量急剧下降,为了保证籽粒饱满,要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的方式,并减少灌溉次数。收割前一星期左右稻田应排水落干。

  编辑:王晶

  审核专家: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金玄吉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