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9-25 作者:陆俊姣

  1、为害特点

  二化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甘蔗、粟、蚕豆、茭白、高粱、油菜、小麦及紫云英等植物。为害水稻后形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成虫具强趋光性,喜在嫩绿及粗壮高大植株的叶片上产卵。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幼虫长大后转株为害2~5次。老熟幼虫在稻茎内或叶鞘内化蛹。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长江流域一般一年发生2~3代,以4~6龄幼虫在稻桩、芦苇及茭白残株上滞育越冬。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2、防治方法

  (1)冬季铲除寄主杂草,稻田旋耕灭茬,浸桩灭蛹。

  (2)药剂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期,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等喷雾。

  编辑:孙苑琪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董晋明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