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9-25 作者:陆俊姣

  大螟寄主植物有甘蔗、蚕豆、油菜、棉花、芦苇、水稻、玉米、高梁、麦及粟等。为害后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等。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成虫喜好在田边秆高茎粗的植株上产卵,卵产在水稻叶鞘内侧。老熟幼虫在植株基部叶鞘内或稻从间化蛹。在我国一般一年发生3~4代,无滞育。以3龄以上幼虫在稻桩、芦苇、茭白残株的茎秆内越冬。

  防治方法:

  (1)对第一代进行测报,通过查上一代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报出防治适期。

  (2)有茭白的地区冬季或早春齐泥割除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

  (3)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

  药剂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期,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等喷雾。

  编辑:孙苑琪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董晋明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