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它将被禁止使用!背后的残酷真相令人惊讶…

科普中国微信 2020-07-23

  本文专家:梅峥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

  本文审稿:褚昱昊,北京化工大学博士,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师

 

  近日,

  “塑料吸管2020年底将禁用”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

  很多小伙伴的第一反应是

  “再也不能愉快的喝奶茶了”

  “快乐肥宅水失去了快乐”

  ...

  但无容置疑的是

  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

  环境污染也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近日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

  联合印发了

  《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附件中规定了九类

  2020年底涉及禁限的塑料制品

  那么,塑料的分类是什么?

  它的具体危害有哪些?

  一起来看

  传统塑料有哪些种类?

  传统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合成树脂及填料、润滑剂、稳定剂、增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

  根据塑料的不同用途,可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通用塑料。一般是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的塑料,有五大品种,即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

  通用工程塑料。指用作工程结构的塑料,其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尺寸稳定性较好,并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改性聚苯醚、甲基戊烯聚合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

  特种塑料。是指具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塑料,可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如聚氨基双马来酰胺、聚三嗪、交联聚酰亚胺、耐热环氧树指、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PEEK)等。

  不可降解塑料危害有哪些?

  1、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日常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原料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而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后,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状。

  而当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使用温度达到65℃时,其中的有害物质就会渗入到食物中,食用后将损害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2、恶化土壤和江河湖海的环境

  塑料制品的降解通常需要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时间。有研究指出,一些塑料可以1000年都不腐烂。如果塑料制品长期残留在农田里,那么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若动物误食塑料制品,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死亡。

  3、填埋处理污染地下水

  一方面,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填埋场很快会被填满,处理垃圾的能力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填埋场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到周围环境。

  4、焚烧处理导致二次污染

  焚烧处理含氯的不可降解塑料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二噁英等,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由于不可降解塑料对自然的危害,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可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是如何降解的?

  现在已有多种降解塑料问世,如光降解型塑料,在光(通常为紫外线)和热的影响下,其聚合物链会有次序地分解。

  如生物降解型塑料,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生物作用而降解;

  如光、氧化、生物全面降解性塑料,其可以通过氧化降解、光降解与生物降解等多种降解作用的结合达到完全降解;

  还有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和热塑性淀粉树脂降解塑料,后者的淀粉含量在90%以上,而加入的少量其他物质是无毒且可以完全降解的。

  可降解塑料有什么标志?

  200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GB/T20197—2006)》,其中规定了可降解塑料标识需要包含标准号、塑料降解原理以及材质三项内容,并按下图所示规定标记在产品或外包装上。

摘自国家标准GB/T20197

  塑料瓶如何回收?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瓶一般是不可降解的,那么这些塑料瓶是如何回收并被加工的呢?

  回收的塑料瓶经初步分拣后,被严重污染的瓶子会被挑出,合格的瓶子则被送到再生工厂,根据颜色进行再次分拣。

  其中,标签、瓶盖、瓶身会分开处理,标签因其不能再生会被集中处理;瓶盖经加工后可以制作为地垫、提手等;瓶身一般被粉碎为碎片,经消毒去污处理后,熔融、造粒为米粒大小的再生聚酯切片。

  这些切片可以用来制作新瓶子,也会被拉丝制作为衣服、布袋等。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限塑令

  从你我做起

责任编辑:于彤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信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