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树梢杀手”:武装直升机30年科普中国网 2017-09-12 作者:京腔热血小鲨鱼 |
2003年中国的一架类似意大利阿古斯塔A-129的武装直升机进行了首飞,之后又有先后6架原型机进行试飞工作,世界各国媒体开始称这种直升机为“武直-10”。2009年,当时据说第一批生产的12架武直-10在某基地被人拍到。武直-10采用了经典的阶梯纵列式座舱布局,给飞行员配备了先进的综合头盔式显示系统,飞行员的座舱类似“澡盆”是由碳纤维符合材料制造的,底部和两侧都有符合装甲保护,座舱盖则据说使用了38毫米厚的防弹玻璃,能够承受12.7毫米口径子弹的直接射击。
武直-10的主火控系统属光电型,在研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外的相关产品,其主要依靠红外成成像设备、夜视摄像机和热成像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激光指示/照射装置和激光测距仪。火控系统可由后座的武控官使用头盔控制,另外武直-10还装备了类似AH-64D的夜视设备。武直-10装备有一门装在机头旋转炮塔内的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23毫米机炮,机身了侧的两个挂架可挂载HJ-8、HJ-9、HJ-10等多型号的反坦克导弹以及多种口径的火箭爱发射巢,另外,还有专业反直升机的TY-90导弹。TY-90反直升机最具特色,其战斗部内是一种类似装满炸药的“九节鞭”,在接触敌方直升机的旋翼后爆炸。要知道直升机在出现战伤和故障后,会依靠旋翼的自转自旋逐步迫降,但旋翼被TY-90反直升机导弹炸掉后,整架直升机就会失去这个自旋,直直砸向地面。因此,武直-10不但具备十分强悍的反坦克、反装甲能力,直升机间的空战格斗能力也十分强大。
中国在研制武直-10的同时,发现直-9W拥有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侦察/攻击直升机的潜力,于是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武直-19的工作,将其与造价昂贵的武直-10形成高低搭配,完善陆航部队的作战能力和侦察/打击体系。
2005年,第一张武直-19的模型出现在互联网上,大家推测中国将退出一款轻型侦察/攻击直升机。果然,2010年5月武直-19原型机首飞,而到了2012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两架没有机身编号的原型机被公开展示。与武直-10相同,武直-19的的座舱布局也是阶梯串列式,飞行座舱内除了配备平显外,还装备有头盔式显示器,机头下装备有用于导航、瞄准和跟踪的红外球型转塔,还有YH毫米波火控雷达系统,由于主要用于侦察和引导打击,武直-19并没有安装转塔式机炮。武直-19的四个武器挂架可挂载HJ-8或HJ-10反坦克导弹及多口径火箭发射巢和机炮吊舱。武直-19体积小且造价低,与直-9有很大程度的零件通用性。
现阶段,中国武装直升机主要由武直-9、武直-19和武直-10组成,武直-9执行巡逻和火力支援任务,武直-19执行侦察/攻击和引导打击任务,武直-10执行侦察/精确打击任务,这三种武装直升机构成了中国陆航部队的空中打击体系。除此之外,武直-10还进行了上舰试验,这表明随着中国海外利益加强,武直-10将登上包括两栖登陆舰、大型驱逐舰在的大型水面舰艇,执行护航、撤侨、反恐任务,但是,武直-10作为一款6吨级武直,载重量、留空时间、发动机功率仍与美俄等国有差距,并且数量仍不满足军队需呀哦、,并且即使是中国最强的武直-10也仍是介于第二代与第三代武直之间。因此,中国目前装备的武直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中国的需要,中国仍需继续努力,研发更强的专用武直和相关技术,在直升机发动机、电子和相关材料上等先进技术奋起直追,早日赶超欧美,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空中轻骑部队!
责任编辑:苏鹏宇
上一篇:美国电磁炮为何迟迟不能服役?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