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 直面更涝的未来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据新华社电,福建、江西、贵州、重庆、湖北等地连日来遭暴雨至大暴雨袭击,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灾情。今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南方强降雨将继续,降雨范围有所扩大并开始南压。洪涝灾害,不得不防。

  伴随全球不断变暖,气候变化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于3月21发布的年度气候报告指出,在全球长期变暖的背景下,2015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1990的均温高出1.37华氏度(约为0.76摄氏度),这也使2015明确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同时,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还指出,异常增温已经延续到2016年。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科学研究表明,自1950年以来,已经观测到的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涝”的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的洪涝灾害有增多增强的趋势。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旨在呼吁公众正视气候风险,关注气候安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上,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存在直接和间接作用两方面的可能影响。

  

  从气候系统变化的直接作用来看,一方面,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如ENSO,季风变化等)对全球大尺度水汽分布和降水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大尺度降水格局的变化将给区域极端降水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区域热动力过程来看,大气饱和水汽压与温度之间存在指数增加的关系,在相对湿度不变和全球增温的背景下,蒸散发加强,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大气水汽含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的频率和强度。

  从气候系统变化长期的间接作用来看,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结构均会产生一定变化,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这种变化将会影响流域的降水—径流过程,带来更大更快的洪峰流量。

  “涝”的危害

  在全球气候持续异常的背景下,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带来的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隐患也将凸显,包括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洪涝灾害的风险源自极端降水事件与城市这一承载体的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仅与极端降水事件有关,还取决于城市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加剧了洪涝灾害,其所在地区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将面临危机。这就意味着,停电、交通拥堵、供水紧张等情况将更加严峻。

  在过去的2015年,印度城市金奈12月1日至2日24小时内的降雨量高达500毫米,闻所未闻。英格兰在圣诞节期间,暴雨和洪水不期而至,北部的约克郡、兰开夏郡等地都遭逢暴雨洪灾,灾区居民被迫撤离家园避难。其后暴风雨“弗兰克”登陆英伦,进一步加重了原本已经连绵不绝的雨势,多条河流水面暴涨,河岸地势较低地区被水淹没,大桥坍塌,一些地段的煤气管道发生泄漏。2015年圣诞节前后,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连降暴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还遭受了致命的龙卷风的侵袭,至少49人因此罹难。2015年12月底,南美洲中部遭遇数十年来最强降雨。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四国的许多城镇被洪水侵袭,沦为泽国。巴拉圭灾情最为严峻,境内的南美洲最大河流之一巴拉圭河水位最高涨幅超过7米。首都亚松森已成一片汪洋,10万人流离失所。

  我国也有带来严重损失的暴雨事件,如济南2007年的“7•18”、北京2012年的“7•21”强降雨。

  

  从全球来看,1980年到2009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为158.1亿美元,2010年到2015年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3.5亿美元,增加了130%(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全球自然灾害数据库资料)。

  积极防“涝”

  在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高防“涝”能力越来越紧迫。我国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呈现三级阶梯的地形,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降水分布不均、极端事件频发的基本状况,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可以预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以及旱、涝频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会进一步加重。

  认识到这些危机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地管理自然生态系统,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了规划、设计、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建设气候抗御型社会。

   

  表里不一 新华社 徐骏 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视角来分析,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高度,积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二是建立合理的城市暴雨内涝评估模型,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提高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好城市暴雨内涝的早期预报警报;四是积极宣传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配套机制建设。

  防“涝”措施

  1.山区防“涝”

  持续强降雨可能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受到洪水包围时,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2.城市防“涝”

  

  注意降水导致的低能见度、道路湿滑等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特别注意行车安全。另外,强对流天气对外出游玩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户外旅游者需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范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外出遇到大风天气,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等危险区域。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