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斗士侯云德院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零突破

北京晨报 2018-01-09

病毒斗士侯云德院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零突破

  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研制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

  侯云德1929年生于常州,小时候半工半读,养过鸡摆过摊,仍成绩优异。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侯云德着手开始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国内首次分离出I、Ⅱ、IV型三种副流感病毒,首先发现了I型副流感病毒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性,阐明了1962~1964年间北京地区呼吸道主要病毒的流行情况。

  在落后于国外的情况下,侯云德一边查找文献学习,一边自己摸索着实践。为更好掌握基因工程技术,侯云德利用去国外开会、考察的机会,前往实验室做实验,回国后进行改进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终于在1982年的夏天,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虽然与国外相比,成果的研制时间晚了,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药物更适应国人体质,副作用更小。

  降低重大传染疾病死亡率

  如今,侯云德研制的药物,已经应用于数以万计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他的药物研制成果,还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带来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位硕果累累的院士,耄耋之年依然在为我国感染病监测和预防领域默默奉献。身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技术总师,侯云德经常为一线科研人员出谋划策,提供专业支持。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存在着不小危险,每当重大疫情来临时,侯云德依然是守在火山口上的角色,需要准确把握疫情走向,提出最佳应对解决方案。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顶层设计了2008年-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为我国建立起了一道阻击传染病的防线。

  2016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的这一专项,收效斐然,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侯云德默默付出的身影。

  建立传染病防控网络体系

  不仅如此,得益于重大传染病防治这道阻击防线,我国还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凭借此成就,侯云德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杨亦静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晨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