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区时是如何确立的?

科普中国 2016-05-17

   时间的存在很少人去提出疑问,而关于计时方法和计时系统,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一路争吵,即使是现在习以为常的24区时也是来之不易。

  1906年1月,数千纺织工人在孟买郊区罢工。他们逃离织布机,走出厂房外向工厂投掷石块。他们的反抗很快蔓延到了孟买市中心,超过15000民众愤怒地走上街头,联署请愿书。他们提出废除“孟买时间”,支持实行“印度标准时间”,即比格林威治时间早五个半小时。对于20世纪早期的印度人来说,这看起来像是另一个试图打破当地传统转而强化不列颠殖民统治的标志。直到1950年,印度独立后的第三年,单一的时区才在全国范围内采用。记者们称这一争端为“时间之战”,这场战役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如今,全球计时系统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24个时区像安详的涟漪一样从格林威治向外荡漾;一年有12个月,12个月又被分为52个周,从旧金山到上海,无一疏漏。这些规则让我们在眨眼之间完成了跨越世界版图的交谈、旅行和贸易。然而,在Vanessa Ogle充满想象力和发人深省的新书《时间的全球性变革:1870 – 1950》中,作者提醒我们标准化和同时性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20世纪的逐渐来临,北大西洋的国家再也难以将自己计算时间的方法强加给这个地球上其余的国家。支持、反对和改弦更张的声音从未离开过这本来雄心勃勃的计划。和英国的农民、孟买的制造工人、中东的穆斯林学者站在对立面的,是法国的科学家、英国殖民官员、德国将领、美国商人和阿拉伯改革者。时区改革的历程不仅向我们阐明了全球化的曲折性,而且提醒我们重新认真去思考科技变革的重要意义。还好这一切都不算晚。

  
(标准化和同时性是定计时系统要考虑的关键)

  自从人类存在以来,我们就通过感知自然界来测算时间——变迁的四季与舞动的天体。30000多年前,居住在现今欧洲中部的人们就用刻在猛犸象牙上的凹槽来记录月球和行星的运行。从英国巨石阵到中国陕西的古天文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迹起初都是为了记录冬至日的到来和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大约4000年前,是尼罗河夏季的洪水向古埃及人传达着一年的周而复始。从宏大的天体到最细小的碎片,我们不停变换着自己的视线,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成为了最精密的计时员。今天的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它已经精确到150亿年也不会失去一秒。

  然而,时间并不像它看起来那般自然或客观。毋须讳言,我们的时间之感维系着我们自身与他者的关系,与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息息相关。由于只有特定的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故事,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社会把时间感知为线性的和单向的;而印加人和玛雅人根据不同的故事编织不同的宇宙叙事,因此时间在他们眼中是周期性的和连续性的。换句话说,时间这一概念,始终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和巨大政治权力的衍生品。尤利乌斯•凯撒明白这一道理,于是他在公元前46年重置了罗马历,以使祭司们远离历法。约瑟夫·斯大林认为周末是一个资产阶级奢侈品,于是为了让普通俄罗斯人转变为优秀的共产主义者,他在1929年下令废除了周末。

(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它已经精确到150亿年的误差小于一秒)

责任编辑:果仁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