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延安时期中央机关报纸《解放日报》首次创办的科普专栏,《科学园地》副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缩影。通过对《科学园地》的刊文情况分析,反映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在破除封建迷信、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积极成效和在助力抗战救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
本文以延安时期党中央机关报纸《解放日报》创办的副刊《科学园地》为例, 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普工作进行探讨。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科普工作的背景
1.1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的落后现状迫切需要用科学来武装民众。民众落后的卫生观念和思想意识急需外部力量来加以变革。工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需要革新科学技术。国民党进行经济封锁,边区工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迫在眉睫;农民、工人不懂得科学知识,不愿意改变旧有生产方式。
1.2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
党中央为发展科普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动员。中国共产党开始关注将科学从观念层面延伸到实用层面,注重科学的传播普及,发挥对生产的现实作用。
1.3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普工作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注重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制定一系列优待科技人才、奖励科技发明的措施,广泛吸收、动员、奖励各类技术人才,为科学普及工作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1940年2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为延安时期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2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以《科学园地》文本分析为例
1941年10月4日,《科学园地》副刊正式创办。《科学园地》编辑部设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干事会,编辑部依托研究会的科技人才队伍,进行约稿组稿,保证稿源的多样性和专业性。这些撰稿人包括科研机构及其领导,大部分撰稿人是既从事科学研究,同时也在工农业一线生产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从1941年10月创刊到1943年3月停刊,《科学园地》共出刊26期,发表 91篇文章。《科学园地》主题包罗万象,经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和分析,对其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见图1),主要涉及生活常识、农业 建设、自然界知识、工业建设、科学事业研讨、自然科学史、医药卫生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时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重点。
图1 《科学园地》刊文内容统计表
2.1生活常识科普
《科学园地》选择从生活日常着手增加民众对科学的感知。编辑部为回应许多日常的小问题,开辟了一个问答栏,每期解答 3~4 个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要吃盐?为什么队伍过桥时不应该齐步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比冰还光亮 还平的镜子上溜冰呢?为什么棉花不能赶成毡?”等,一共解答了59个生活常识问题。这些文章短小简单、语言朴实,有助于民众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为破除民众中的封建思想,帮助民众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科学园地》开展相关科学知识解读,开辟“自然界”专栏,介绍地球、宇宙知识,揭开自然界的面纱,消减民众因对自然无知造成的惶恐。例如,《科学园地》主编撰文《谈谈雷雨》,对电子、电火花、摩擦生电、云雨带电等现象进行解释,指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不是天,不是神,而是自然界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并提出了避雷的科学方法,帮助民众消除恐惧,科学应对。
2.2工农业科普
《科学园地》运用大量篇幅介绍农业生产知识(见表1),帮助边区农民用科学技术改良种植, 并积极普及工业知识技术,促进边区经济发展。工农业技术的普及,有力推动着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表1 《科学园地》农业建设刊文情况
2.3 医药卫生科普
《科学园地》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利用报纸进行对人民的卫生教育。例如,为了让民众改掉喝生水、饮食不清洁等问题,《科学园地》用拟人化的语言讲述细菌如何侵蚀人们身体,并告诉民众消灭细菌的办法,“最普通的方法就是煮沸,水沸五六分钟,普遍的病源菌都死了”。为解决药物封锁、无药可用的困难,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研发药物,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主任乐天宇带领师生进行科学考察,形成报告《陕甘宁边区药用植物志》,在《科学园地》上连续四期刊登,帮助当地医生正确辨认药材,为医药生产部门增加原料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药品短缺困难。
2.4 科学精神传播
《科学园地》还承担起科学精神培育与弘扬的责任。纪念世界著名科学家、关注科研进展,对延安时期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园地》作为共同的园地,探讨科学事业发展道路,用科学知识改变民众认知和闭塞的社会环境,使科学精神辐射至广大民众观念。延安时期党开展的科普工作的模式和道路雏形初现,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 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实践基础。
2.5 《科学园地》的特点
第一,在发展模式上由政府牵头、科技工作者主导;第二,传播内容突出实 用性,与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第三,受众群体彰显广泛性。科普对象是最广泛的工人、农民等群体。
3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的影响和效果
3.1提升民众科学意识,推动思想启蒙进步
科普工作为民众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提供场所和渠道,民众接受思想引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蒙,愿意接受并尝试新事物和新技术,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有力支持抗战各项施政纲领。
3.2为抗战保证物质生产,凝聚军民打破经济封锁的信心力量
科技工作者将研制的“土法”技术传播到边区内外,帮助根据地政府和民众改进生产,实现经济自给自足。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各方面建设的成就,更加有力地鼓舞民众以斗志昂扬姿态投入生产建设中,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
3.3唤醒民众讲卫生意识,为抗战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卫生行政部门深入民众中,通过小册子、挂图、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告诉群众怎样注意个人卫生,逐渐形成了相信医学科学的良好风气,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
3.4弘扬科学精神,为新中国建设集聚人才
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工作者。延安时期党领导下的科普工作,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研究与实践。
4对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科普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必然,是现实需要,也是事业不断前进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科普工作与科技事业发展相辅相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途中,我国的科普事业肩负着更为重要和神圣的使命,将要为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第三,科普工作要注重问题和需求导向。新时代,科普工作要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出发,紧紧把握住问题和需求导向。
第四,科普工作要突出大众化特性。科普要以公众为中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第五,科普工作要建立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团体推动和科技工作者主创的联动机制。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实施政策支持,建立引导激励机制,为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科技工作者从老一辈科学家中汲取精神力量,多一份情怀和担当,积极承担起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作者认为,构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还需多措并举、多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