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起点、新目标与新举措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 年)》解读

科普研究视点
原创
主办单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推送科普研究相关视野与观点。
收藏

[摘 要]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赋予四者不同的位置,并把公民的基本科学能力表达为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界定科学素质的新内涵。它设定未来 5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15年达到25%,为达此目标,增加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调整了两个重点人群的范围,修改了两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的内容,提出提升科普供给效能的5项措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切实可行,但在判定实施效果上仍然面临挑战。

本文将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所处的新起点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出发,在与《科学素质纲要》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解读《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

1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起点和新要求

经过15年的努力,《科学素质纲要》的目标已经实现。教育部组织修订各级学科课程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4 年开始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实施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信息化水平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提升,建成了全国性的科技馆体系,完善了从国家、省、市到县的科学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实施体系,形成了由党领导、各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各界协同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模式。

但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2020年我国18~69岁居民具备科学素质者的比例与美国21世纪初的水平相比,几乎相差一倍。按照2020年我国18~69岁的居民只有10.56%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来推算,除去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群,我国现在大约还有66 338万人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的人群。另外,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快,15年中,我国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者与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者的差距从3.6倍缩小为2.倍,但这个差距仍然很大。此外,网络诈骗屡屡得手,陷入精神和物质传销网不能自拔者比比皆是,迷信和伪科学文化氛围仍然存在,说明我国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普及还需要实招。

1.2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研发者和教育者。国家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置于规划的首要位置,把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这3个领域规划的实施,均以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依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5个领域的规划,都与提高全体从业者队伍,尤其是农民和产业工人及军人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开拓对外合作新局面、建构国内发展新格局、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5个领域规划的实施成效,尤其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精神及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民素质两个领域,则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出了直接要求。

2 公民科学素质的新内涵、新功能和新目标

2.1 公民科学素质内涵和功能的新表述

对于“科学素质”内涵的表述,两个纲要基本保持一致,但二者在基本内容的顺序和科学素质功能的认识上则有所区别。两个纲要都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两个纲要对科学素质内涵认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不同的是,《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将上述四个基本内容的顺序完全颠倒过来,把科学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科学思想紧随其后,然后是科学方法,最后才是科学知识,这反映出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15年中,成效较大的是科学知识,然后才是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也反映出15年后认识到科学素质中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然后才是思想、方法和知识层面。这种优先性从“硬”素质到“软”素质的变化,也间接反映了我们对于科学素质的重视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变化。

除了上述“四科”之外,两个纲要都强调科学素质还包含应用这“四科”的“两能力”。“两能力”的内涵虽然相近,但是也有区别。《科学素质纲要》说的是“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说的则是“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者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实际范围,即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后者指的是能力本身的两种形态,即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强调实用性,后者注重基础性和能力本身。

关于科学素质的功能,两个纲要的差异在于 ,《科学素质纲要》更注重的是个人和物质生活层面的价值,《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更为关注的是世界观、文化和国家层面的意义。前者把改善生活质量和实现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然后是对于国家自主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后者把世界观和方法论放在首位,其次是对国家自主创新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最后是对建设强国的意义。《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认识是:全面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的基础。

2.2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目标

《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人群是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青年群体是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最高的群体,因此,两个纲要都把年轻人放在首要位置上。不同的是,《科学素质纲要》种的第一目标人群是“未成年人”,即不满18周岁的年轻人群,重点是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中的第一目标人群改为“青少您”,把范围扩大到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在内的人群,这部分与笔者此前的呼吁相一致。同样是农民这个群体,《科学素质纲要》强调的是科学生产、增效增收,《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强调的是乡村振兴的科技人力支撑。

第三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纲要》列出的是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将其替换成产业工人,更好地体现了服务于国家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这个群体,两个纲要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科学素质纲要》突出的是提升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能力,《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突出的是增强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引人注目的是,《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特别增加了老年人这个重点群体,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内容,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地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与美国“2061 计划”等完全只考虑中小学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形成了对比。

3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任务和新措施

3.1 增加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在行动方案上,《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最不同于《科学素质纲要》之处,就是增加了针对老年人这个重点人群设计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调动社会资源、发掘老龄资源,以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突破点,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的任务。这项任务包括智慧助老行动、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和银龄科普行动3个内容。3项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抓住了智能知识技能缺乏、容易成为网络谣言和电信诈骗的对象、易于进入健康知识方法误区这3个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困难和干扰的问题。从这项任务的内容看,老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主要是集成已经开展的相关科普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前期基础。但是,也要看到,这项任务也可能是所有任务中最为艰巨的。

3.2 调整四个重点人群及其科学素质提升任务

科学素质提升方案中,《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把针对人群从未成年人改为青少年,任务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条件下,《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培育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夯实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其中的具体任务已经不是普及而是提高了,其具体目标是提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要求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同时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还把针对人群从城镇劳动人口改成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两个纲要中,农民都是重点人群,范围没有变化,但科学素质提升任务升级了。随着全面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给定的农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变成了提高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其中农民培训任务还给出了定量的指标。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的范围也没有变化。不过,根据党的新要求,针对这个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任务,由《科学素质纲要》的增强科学决策、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能力,变为《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中的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执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要求从做好工作层面上升到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层面。

3.3 提高科普供给效能的新措施

在提供科普供给方面,《科学素质纲要》设计了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4个工程,布置了11项任务,配合每个工程列出了相应的措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则设计了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5个工程,不区分任务与措施,将5大工程分解为18个内容。如果说《科学素质纲要》采取的措施重在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话,那么,《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则在已有基础上,立足于智能社会的特点,创新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体系和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活各种社会资源、推动人类共同价值观认同、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

4 结语:测度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的新挑战

无论是《科学素质纲要》还是《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可以用来检验的内容主要是4个方面:第一,是针对不同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第二,是科普资源供给的多个措施;第三,是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条件;第四,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实际上,两个纲要都没有展开阐述第四个内容,但都把这个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其他三个内容实际上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因为,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的实施效果,归根结底要对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做出评估才能确定。

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美国“2061计划”设计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普通基础教育教学、教材、考核的依据,教育对象仅仅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在校学生。而我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所针对的人群,绝大多数不是学生,其内容也与教材和课程标准大不相同。而国外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并不是根据事先制定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设计的,也不是课程方案中的教学基准设计的。再者,中国语境中的“素质”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所反映出的人的内在的质,是可以分成多个级别的。加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基本科学素质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用什么标准去刻画公民科学素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抽样调查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中设计的5个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5个重点建设工程的效果如何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效果相关联,这是其实施和检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