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微镜能给皮肤做“B超”科普时报 2021-07-24 作者:王延群 |
给皮肤做B超,这是一件新鲜事。
皮肤疾病超过千种,皮肤科是以形态学诊断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尽管对某些疾病医生可以凭借“慧眼”识病,遇到一些疑难的病例则需要活检病理检查。然而,“慧眼”识病只能观察到皮损表面现象,识别“深度”不够,无法直接探查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真实变化;活检检查因为有创而受到更大限制。
现在一种特殊的“B超”仪器——皮肤超声生物显微镜,满足了皮肤科医生和患者临床无创诊断的需求。
正常皮肤在高频超声声像图中可分辨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厚约1—4毫米,50兆赫超声其分辨率达到50微米。过去习惯称7.5兆赫以上的超声为高频超声,随着技术的发展,更高频率的超声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诊断中。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人将50兆赫的超声应用于临床诊断,其分辨率远高于当时的B超诊断设备,与低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相当,为突出其优越的分辨能力,将其命名为超声生物显微镜,该技术首先应用于眼科,用于角膜、房角、虹膜及睫状体等眼前节组织的观察和青光眼的鉴别诊断,现在被应用于皮肤疾病诊断。
在众多的超声诊断仪器中,高频超声诊断仪作为一个分支,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设计制造了专为眼科疾病检测的眼科B超。如今,皮肤超声生物显微镜又为皮肤临床增添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这一切都离不开高频超声这只神奇的“眼睛”。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频率在20赫兹—20千赫范围内的声波处于正常人的可听范围,频率高于20千赫时人耳无法听到,称为超声波。
做B超时,心脏、肝、胆、肾、腹部使用的超声波频率为3.5兆赫—5兆赫,穿透组织深度可达15—20厘米,随着超声频率的增高,超声波多被衰减,穿透力减弱;用于人体浅表小器官的超声频率主要集中在7.5兆赫-20兆赫,成像深度在5厘米左右,如甲状腺、颈动脉和眼科B超;而用于皮肤疾病诊断成像的超声频率在20兆赫—100兆赫,超声生物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结构组成与普通B超并无本质不同,但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如眼睛或皮肤,关注焦点集中在获得更高的图像分辨率。
目前,我国已改变10多年前这些医疗设备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全部实现了皮肤超声生物显微镜自主研发制造。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咀嚼让长期戴口罩的口腔更健康
下一篇:女性切除子宫后仍需定期妇科检查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