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生命吗

科普时报 2021-10-31 作者:刘 昊

  近期上映的电影《失控玩家》讲述了一位银行职员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里偶然发现自己竟是一个大型网络游戏的NPC(游戏里非真实玩家控制的角色),由此展开了一场魔幻冒险之旅,即将毁灭的虚拟世界只能由他自己来拯救。

  
  这部电影别出心裁地选用NPC视角,从而巧妙引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对于电脑游戏中的NPC来说,其本质就是一段代码,而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NPC,却在影片中逐步进化成为人工智能生命。
  
  这不禁让人想到近几年热度持续攀升的人工智能话题。从2016年3月Alphago打败人类围棋选手李世石开始,到2017年5月再度打败当时40个月蝉联全球围棋第一的柯洁,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横空出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似乎已经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影视作品里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其实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该方法生动形象地给人们指明了如何定义人工智能以及发展方向,这之后人工智能领域便进入了发育期,逐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期间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便是1969年在国际上成立了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标志着世界广泛认可了人工智能这一科研领域。1970年,第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期刊《人工智能》问世,为该领域的专家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可惜受限于当时的硬件水平以及科研人员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项目的难度预估不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相关项目纷纷陷入瓶颈,科研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大量科研经费流向别的研究领域。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硬件技术水平的提升,机器学习和相关算法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许多科技巨头公司纷纷加入该领域的研究,谷歌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和Alphago就是著名案例。
  
  人工智能如今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最近两年因无人驾驶功能而处在“聚光灯”下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特斯拉基于视觉系统的自动驾驶,还是其他厂商基于雷达的自动驾驶,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对于接收到的路况信息的分析能力。虽然当前的无人驾驶还达不到完全脱离驾驶员的程度,只能称之为自动辅助驾驶,但是其驾驶形态已经可以窥见未来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何等的样貌了。
  
  除无人驾驶功能外,精准识别语音指令并做出如导航、开关窗、调节空调、查询信息等操作的汽车助手,碰撞预警,自动车灯等人工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能源汽车中。
  
  未来科幻影视作品中的场景也许真的会出现:机器不只是机器,而是包含了人类思维的智能化朋友;游戏里的NPC也不再只是单纯按照设定死板念台词的“木偶”,而是可以根据场景做出不同反应,甚至还拥有感情的人工智能生命。
  
  但这也引发了“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的深刻话题。当技术不受控地飞速发展,电影《人工智能》中人类粗暴销毁废弃机器人的场景是否会重现?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我们是否能简单地以物品来看待?《失控玩家》中一个个具有真实生命力的NPC,可以真的像一段代码那般任由人类删除吗?
  
  影片结尾,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影片中的主角NPC在完成冒险之旅后,成功拯救了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在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和人类玩家和谐共处。这一结局似乎也预示着未来某种社会文明的新形态:具有人类感情的人工智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工具,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