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青院士:快乐的教书匠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05-24

  上世纪80年代,

  手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然而鲜有人知道,

  手机使用的锂电池的理论基础,

  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浩青

  提出的“嵌入反应机理”。

  

  1914年4月22日,吴浩青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

  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

  从小他就跟着父亲一起摇头晃脑地背文章,

  教书育人的理想也不经意间在心底生根发芽。

  五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

  不识字的母亲秉性好强,嘱他好好读书,

  立志典田卖地将其培养成人。

  家境的窘迫让吴浩青特别珍惜读书机会,

  小学毕业后直接考取初二年级的插班生,

  读了一年就报考高中,

  被著名的苏州中学录取。

  1931年,吴浩青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

  周日教室要上锁,

  他常常赶在锁门前躲到教室拐角处,

  等门被锁上后,

  再埋头苦读。

  四年大学时光结束,

  吴浩青拿到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系主任周厚复十分欣赏这个聪慧勤奋的弟子,

  给他推荐了三份工作:

  去防空学校当化学教官;

  去扬州中学当教师;

  留在浙大当助教。

  这三份工作里,

  当助教最不划算,

  薪水少一半不说,

  还有五年内不升讲师就得主动辞职的压力。

  但急需还清债务的吴浩青,

  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清水衙门”。

  “虽然三个工作都能传授我所学知识,

  但前两个只能完成我一半愿望,

  缺少继续研究的条件,

  而助教工作可满足我毕生的抱负,

  做一个大学教授。”

  

  上世纪30年代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门

  1937年,太仓师范学校缺少理化教员,

  周厚复派吴浩青前去代课。

  不料抗战爆发,

  吴浩青一度与浙大失去联系。

  得知浙大已迁至井冈山脚下的上田新村后,,

  吴浩青独自从上海乘小货轮到浙江,

  长途跋涉十几天到达江西,

  重归浙大。

  在跟随浙大迁往广西宜山的日子里,

  吴浩青将图书仪器打包装箱,

  用车子搬运到新校舍,

  再着手拆箱组建“流动实验室”。

  战火纷飞,吴浩青的科研之责、育人之心却从未懈怠。

  1944年,他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芳香氨基醛及酮的合成》,

  展露科研才华。

  1941年后,吴浩青相继任教于

  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和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52年院系调整,

  38岁的他成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摄于沈阳

  1957年,吴浩青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很小,

  四周都由屏蔽电子干扰的铜丝网包裹,

  连门都是特殊材料制作,

  人在里面呆久了会很不舒服,

  可吴浩却青高兴得不得了,

  他说,“物资本来就匮乏,

  国家能给我们这样的优惠、这样的支持,

  很不容易了。”

  当时实验设备还不具备自动记录数据的功能,

  吴浩青就在里面搭了一张床,

  专门买了个闹钟放在床边,

  半夜闹铃一响,

  就赶紧起床摸到实验室去记数据。

  

  吴浩青指导学生进行电化学实验

  作为我国电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吴浩青说,要把国家的需求当作个人的愿望。

  他告诫学生,一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一个是科学研究,另一个是产业技术开发,

  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1957年,吴浩青系统地研究了锑的电化学行为,

  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伏,

  推动了我国四大丰产元素之一——锑的开发利用。

  这一结果于1963年发表在《化学学报》上,

  得到世界公认,并载入国外电化学专著。

  60年代,上海长宁蓄电池厂开展储备电池生产,

  请他研究氟硅酸的电导率与百分浓度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这是个“无名无利的课题”,

  吴浩青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并完成了任务,

  他提供的数据直到今天仍被使用。

  吴浩青说,“只要是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

  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1978年8月,吴浩青作为中国化学工作者代表团团长,在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十九届国际电化学年会。

  1984年,吴浩青提出锂电池的“嵌入反应机理”,

  得到学界公认。

  我们如今使用的手机电池正得益于此。

  1987年,吴浩青凭借着高度的科学敏锐性

  开始锂离子电池的锡基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

  比同领域日本学者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早了十年。

  其理论研究成果经整理作为《电化学动力学》的一部分,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联合出版。

  

  锂嵌入反应示意图

  听过吴浩青课程的学生,

  都知道他是“铁面包青天”,

  想蒙混过关是绝对不可能的。

  某届学生考试时,吴浩青给出了59.8分,

  学生将考卷拿回仔细研究,

  发现给分丝毫不差,心服口服。

  多年来,吴浩青一直坚持“考C就要重修”的铁律。

  C并非不及格,

  但在吴浩青看来C就是不过关,

  必须重修。

  吴浩青长期主讲化学系学生最为头疼的物理化学科目。

  物理化学是一门满是“蝌蚪文”的课,

  吴浩青却把它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写得一手漂亮板书,

  如果当年有名师精品课程评比的话,

  估计无人能敌。

  有学生曾评价道:

  “吴老师的课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

  描述了科学世界中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问题,

  详尽而奥妙。”

  

  

  吴浩青向外国专家介绍复旦大学

  七十多年来,

  吴浩青培养了近五十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其中不少人已是教授、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系主任,

  更有三位已成为中科院院士。

  半个多世纪过后,

  吴浩青回想一生教书育人的历程,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我把讲台、把实验室当作了我乐趣的所在,

  所以有人说我是一个快乐的教书匠。

  如果命运让我重新选择的话,

  我想我仍然会选择做老师。”

  2010年7月18日,

  吴浩青在上海逝世,

  享年97岁。

  根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和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改编话题讨论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