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恩泽重于山——记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8-01-08

  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步履矫健、精神矍铄,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资料图为2017年3月3日,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朱志飞 摄

  王泽山院士是中国火炸药学科带头人,是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被称作“火药王”。他更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又先后于1996年、2016年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梅开二度”。

  日前,中新网记者第二次面对面采访王泽山院士。近三个小时里,他思维敏捷、谈吐风雅,说的最多的还是“国家”。

  幼年时镌刻在他记忆里的是“不做亡国奴”。那时,王泽山的家乡被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占据,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教育他:“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

  青年时他认定“强国先强军”。1954年,王泽山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他是班上唯一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在他看来,火炸药虽不比空军、海军等专业那般时髦,但“这是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离开它,甚至常规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

  彼时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苏联援建。但王泽山知道,跟在别人后面仿制就不可能有创新,“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走在国际前列,必须走在前面”。

  这个带着热血的选择,拉开王泽山与火炸药相伴一“甲子”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初,他将计算机技术、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中国火药学体系,随后又提出“火炮内弹道压力平台”的概念和“弹道性能与装药潜能”的理论。

  

  资料图为2017年3月10日王泽山院士(右)在辽阳试验场。朱志飞摄

  人到中年,他坚定信念:“祖国有难题,我不能袖手旁观”。摆在他面前的是世界性难题,比如废弃火炸药再利用,他用5年时间将其攻克,把国家每年上万吨退役或废弃的火炸药转化为爆破、驱动药剂、化工原料等“宝贝”。

  再如低温度感度技术,具体来说是控制火药燃烧方式以解决火炸药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王泽山及团队经过十余年不断尝试,构建了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更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采用这种低温感发射装药,发射威力至少提高15%。

  功成名就,他不忘初心:“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2017年1月9日王泽山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所发明的“远程、低过载发射装药”使中国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发射过载、炮口动能等核心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应用他的技术,火炮射程足足提高20%。

  需指出的是,王泽山带领团队历时20年研发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而他开始这项研究时已经61岁——一个在多数人看来应该颐养天年的年纪。

  外界这才发现,已值耄耋之年且享誉无数的王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守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曾师从王泽山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说,从40摄氏度高温的铁矿到零下30摄氏度的靶场,老师从不肯在实验室里休息,“从他身上,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身作则”。

  “摆在他面前的永远是更高的挑战、更新的目标。”曾与王泽山共事多年的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复铭,深知好友心事。果然,谈起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感受,“这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荣誉,我感到幸福而满足。”王院士话锋一转:“接下来我还要不断完善、追求完美。”

  中新网记者追问关于“完美”的内容,王院士先说到课题组工作,他已瞄准新的研究方向。但他强调,自己在团队里“只做助力,不做主力,不能影响年轻人的发展”。

  王泽山先后培养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中国火炸药学科、技术研究或生产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一辈子不要贪多,能够做好一件事就行了。”孙金华说。

  当然,王院士的这份执着并不等同于迂腐,相反他很新潮。从古稀之年学开车、用微信,到最近用手机软件订车票,就连幻灯片都做得比年轻人精美。“我去做这些事主要是为了工作便捷。”王泽山解释说。

  

  资料图为王泽山院士在指导学生。朱志飞摄

  采访过程中,王院士不惯于谈论私事,仅仅偶尔流露出情感。对父母,他心存遗憾。他对中新网记者说,年轻时无暇照顾双亲,“他们舍不得我,但明白我是在为国家做事情,只要我说要走,他们绝不多留”。

  对妻儿,王泽山也有一份亏欠。难得的假期,他最多是带妻子到外面住,“她可以出去玩,我在旅店里做事”。徐复铭在一旁补充,老友从不会用权力关照子女前途。

  “这些说多了像是吹嘘自己,我也就是通过火炸药研究服务国家。”王泽山说起量子通信、“中国天眼”、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国之重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国家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必将前途无限。”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